生命的真諦:花季的人生呼喚生命教育

Feb19

近年來全國青少年自殺的報道常常見之於報章雜誌等諸媒體。據我國權威機構統計,我國每年有25萬人自殺,200萬人自殺未遂。自殺已成為15——34歲人群死亡的首位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青少年自殺低齡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究竟是什麽原因致使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尤其是花季的青少年,他們似乎更同有理由投入死神的懷抱!他們剛剛邁入人生春天的門口,還沒有來得及享受豐富的人生四季,生命的音符便戛然而止,這是多麽可悲的現象!

當大家把學習壓力大、課業負擔重、父母期望高、教師與家長不恰當的教育方式、青少年本身的心理脆弱、遇事衝動等一係列原因羅列出來後,不難發現:在這些孩子的內心深處,對生命意義的模糊,對生命本身關注的缺乏,甚至不懂得生命意味著什麽,是導致悲劇發生的深層原因。教育專家們對此進行了集體會診,認為當務之急是動員社會各方麵的力量,助這一特殊的社會群體以一臂之力。譬如:建立起危機幹預機製,家庭、學校、社會協調一致,形成合力;同學、家長、教師通過發現當事的種種反常的言行,及時給予幫助,以阻止悲劇的發生,把危害降至最低。這種就事論事、雪中送炭的短期幹預方式,可收立竿見影之效,但實際上是治標而不能治本。把目光放長遠,在青少年中廣泛開展挫折教育,為青少年提供一方磨練其意誌、增強其自信、增長其智慧的抗挫實踐的舞台,增強他們麵對困難、失敗乃至於厄運的抗禦能力,實為標本兼治的一劑良藥。

筆者認為,挫折教育不應停留在感性的層麵上,比如,人為地製造惡劣的環境,讓青少年吃苦受罪;抑製或通過古今中外飽經磨難而成功的傑出人士的事例,培養他們麵對困難的勇敢性、麵對失敗的不屈性、麵對厄運的剛毅性……這固然能為青少年揚帆起程的人生旅途提供信心、勇氣和力量,但沒有解決如何把這種抗挫能力轉化為與生命俱來的對於挫折的“免疫力”。生命教育正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不僅使青少年被動地認識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幸福,而且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一種尋找幸福的本勇,發現生命的神聖與美好,從而珍愛生命。這種才能在任何挫折麵前,泰然處之,永遠樂觀,才能從源頭上杜絕種種慘劇,使青少年由原先被動地處於被保護、被關愛的弱者轉變為能夠從容主宰自己命運的主人。從這個意義上講,生命教育是更高層次上的挫折教育。青少年對生命的認識,大多源於還沒有被他們充分理解的書本知識,因而他們對生命的體驗完全是表象的,有待於隨著年齡、閱曆的增長而不斷豐富。讓他們及早領悟生命的真諦,為他們花季的人生找到平衡的支點,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仁者愛人,亦即對同類生命的敬重與熱愛。當馬棚失火時,孔子首先想到的是人的生命,而不是匹馬束絲可以換取5個奴隸。身處於奴隸製末期的孔子,對慘無人道的殉葬製深惡痛絕。在他看來,這種對生命的摧殘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命令其門下弟子“嗚鼓而擊之。” 這篇關於生命的真諦:花季的人生呼喚生命教育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