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現實的殘缺

Feb19

接受現實的殘缺

  記得有一次我在電台作節目,講的是日常生活中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有位老年聽眾打來熱線電話,訴說自入夏以來,周圍總有些鄰居在夜裏很晚還在玩鬧喧嘩,害得本來就易失眠的她總睡不好覺。因為我的節目著重在心理上的調節,所以在簡單地講了些非心理學的"交涉手段"後,我重點講了些怎樣運用心理上的調節述來避免外界噪音的幹擾。 上麵這位老年聽眾剛放下電話,又有一位知識界的老年婦女打來電話,她明確表示不能同意我剛才的看法。她接著一連串地譴責了社會上種種看不慣的現象,什麽鄰居缺乏公德啦,小青年沒有禮貌不讓座之類的事情。主持人提醒她我們這個節目談的是心理問題,可這位老年婦女馬上回了句:"心理問題是和社會問題密不可分的。" 我很同意這位老年知識婦女的看法,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是密不可分的。 許多心理障礙的產生都與當事人不能明晰地"洞察世事"有關。這些人總愛從主觀上認定現實應該是什麽什麽樣子的,可現實卻偏偏不像他們所認為的那樣"完美",於是現實中出現的各種不如意讓他們耿耿於懷,氣鬱結心。對於這類人來說,他們總在那裏希望和要求,要求社會應該怎樣怎樣,希望別人應該如何如何。可他們偏偏忽視了要求自己,沒有要求自己認清現實社會的時代規定性並做好積極的適應。他們中有的人尤其是一些青年人總愛感歎"生不逢時",其實他們更應了解這一事實,即在任何地代任何地點都會有人感歎"生不逢時"。 生活一定要是花好月圓的才能使自己稱心如意,這種觀念對人生是十分犯忌的事,因為這一觀念必定會削弱堅強、智慧、奮發等許多寶貴品質的培養。人生從總體上來說是充滿艱辛和坎坷的。所以生活的人們要有這種心理準備,既懷著希望,又敢於接受殘缺,重要的是永遠不被生活的挫折所打垮! 同時,當我們放棄以"社會應該是這樣"的視角去看待社會,而換之以一種客觀冷靜的目光時,我們就會在一種平穩的心態下生出許多適應並改造社會的智慧來。比如就拿遭受鄰居幹擾這件事來說吧,我們也許能想出許多影響的方式來,比如找一個他們最聽得進去意見的時候說,或攻破他們中的某個"薄弱環節",或找個有影響力的人物出麵等等,於是就形成良好的心態促進了現實向良好的方向發展,後者又反過來恐固了良好的心態。這時也許我們仍弄不清楚"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你和我",但有一點卻可以肯定:這種雙重改變的趨勢是我們大家都歡迎的。 這篇關於接受現實的殘缺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