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境界的六座裏程碑

Feb19

  人生境界的六座裏程碑(文摘)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可以翻譯為“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誌要學有所成,三十歲時遇事都有了主見,四十歲時對事情的判斷都能做到正確,五十歲時懂得了天的意願和自然界的規律,六十歲時能夠尊重和聽取別人說的一切意見,七十歲時心裏怎麽想就怎麽做,卻不會把事情做錯。’”
  
  在這段話中,孔子回顧總結了自己一生中發展進步的情況,評價了自己在一些年齡段上所達到的做人的標誌性層級:誌於學、立、不惑、知天命、耳順、不逾矩。這六個標誌性層級,可謂人生征途的六座裏程碑。下麵作一些解讀分析,供大家參考。
  
  一
  
  就一般的情況而言,未成年人的生活內容主要是讀書學習。學習是很勞苦的事情,是與人的怠惰天性相衝突的。麵對學習,人們會處於種種不同的狀態:一種是克服不了畏難心理,因而厭學。一種是在學習中嚐到了甜頭(例如知識或技能所帶來的樂趣、因成績優秀而得到的物質或精神的利益等),看到了學習的前景(如科舉、升學、就業等),因而好學。一種是通過學習而對學問本體有了強烈的追求欲,立誌要攀登學問的高峰,甚至要以學問為己任,這就是“誌於學”的境界。厭學的人當然不可能得益於學習,這種人是很多的。一般好學的人隻是把學問當作獲取其它利益的工具,往往在目標實現後就可能放鬆或停止學習,這種人也是很多的。“誌於學”的人會在學問中越鑽越深,成為學問的承擔者和創造者,他們的勞動具有非常寶貴的意義,是在為人類的曆史負責,是在為人類的現實負責,是在為人類的未來負責,其生活的價值當然與前兩種人不可相提並論。孔子在十五歲時就從一般的好學而進步到“誌於學”的境界,這當然是難能可貴的,他後來之所以成為聖人,顯然就是能夠較早地“誌於學”的緣故。能夠“誌於學”的人,古往今來都是很少的。 這篇關於人生境界的六座裏程碑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