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悟漸遠—五十歲的感悟

Feb19
五十歲啦。
  
  以前說74屆倒黴背時:出生大躍進,長身體自然災害,讀書遇文化大革命晚期,畢業時上山下鄉,想穩定遭企業下崗關閉。好容易湊到幹部行列,熬資格剛出頭成熟,卻要“五十識相,讓位退下”。
  
  有句順口溜:十歲白相,二十賣相,三十亮相,四十吃香,五十識相,六十還鄉,七十藥箱,八十回想,九十夢想,百歲裝箱。又雲:一歲入場亮相,十歲天天向上,二十歲遠大理想,三十歲基本定向,四十歲處處吃香,五十歲奮發圖強,六十歲告老還鄉,七十歲打打麻將,八十歲曬曬太陽,九十歲躺在床上,一百歲掛在牆上。女性還有“風的一生”說法:十歲風趣天真,二十歲風姿綽約,三十歲風華正茂,四十歲風韻猶存,五十歲風花雪月,六十歲風濕骨痛,七十歲風雨飄搖,八十歲風燭殘年,九十歲瘋癲無常,一百歲風光大葬。過了亮相吃香時光,隻能樹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身體健康為中心,糊塗一點、灑脫一點。
  
  曾以為不會老,也不服老。農場知青時際,想早點長出胡子像成人,把別人治禿頭的101生發水塗在人中;幫忙書寫新海理發店招牌後,照例享受免費理發,剃頭師傅說,你連汗毛都沒有,哪來胡子可刮。從前對老爸大不敬,再晚時索性叫“老頭”。到了打兒子學著港片時髦叫“老爸”,我也默認,習以為常。到特奧會工作,同事叫上“老李”,心猶不甘,轉了很長時,才適應老大的不習慣。這一年,感覺明顯“上了歲數”。回首再看同年女同學,那才叫什麽“老菜皮”。年齡一上去,如同牙不好,吃什麽都不香了。
  
  一轉眼到了“知天命”。即使長命百歲也半身入了泥土。古諺“人生七十古來稀”,以前壽命大概也就50,活過50就算高壽,所以講究逝者不同階段用詞。51至60歲為享年:不虛此生,得到年齡享受;61至75歲稱耆年,大於75歲稱耄耋。而小於30歲者稱得年:痛惜隻得到這麽短命;30至44歲稱存年,感歎隻存活**歲;45至50歲稱艾年,悲憾“方興未艾之年已艾矣!”因而過了50你就賺了,接下來白活。人家連感歎和惋惜都不願由衷賜給,最多說句:早是早了一點,但已可以了。
  
  《淮南子》說“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莊子說過: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意思說:該來之時,人們應時而生;該去之時,人們順理逝去。生死順時應勢,就不會因此忽喜忽悲。孔子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50歲前沒足夠經驗,不理解周易道理;50歲後,如果老天不給壽數,就該離開人世了。所以,必須“假我數年”。這也是人生哲學。
  
  佛教兩大宗派是深含哲理的禪宗和念阿彌陀佛的淨土宗。禪宗又分北南兩宗。北宗“漸悟”,故稱“漸門”,數傳後即衰不振。南宗“頓悟”,故稱“頓門”,後成禪宗主流。當年禪宗五祖弘忍大師讓眾弟子們作悟道偈,大弟子神秀實在:“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日日常拂拭,不讓惹塵埃”。惠能深刻:“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結果被弘忍大師相中,繼承衣缽成為六祖。
  
  其實,神秀的禪語也很有道理。漸悟是學習的基本過程,人心多有不清靜,要經常“打掃”,通過長久重複積累逐漸產生由量到質的改變。惠能認為六根清靜,四大皆空,人的本性一塵不染,於是頓悟。其之所以流行,是因不立文字又無須長期修習加煩瑣儀式,即有機會成佛,獲得來世幸福,立竿見影的心理更易滿足人的惰性,為世人接受。能頓悟的定是天才,而天才大都孤獨。
  
  曾經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以為笨鳥先飛,勤能補拙,便能漸悟。在費了一番苦心之後,逐步明白或者突然明白,已經50了,才有點懂事。雄心猶在,還自慰學到老學不好,80歲還能學吹鼓,卻無奈年漸老邁。男人到50歲會普遍步入心理危機,沮喪情緒導致許多不良後果:變好變壞一念間。曾具備《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基本條件,進入局級副職後備幹部補充調整民主推薦,結果剛進正處級名冊。公眾人物會成為別人天敵。不想低調,不會說不,臉皮不厚,手段不狠,抑或遲鈍,就會被看準菩薩心腸,牽了鼻子。
  
  人是生物,不要期望永遠和不朽。人生隻有過程,死了就算結尾。人生就是一出戲。你隻要扮演好自己的每一個角色,認真把它演好,就完成任務了。老子《道德經》曰: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還是自我解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雖然年已五十,沒有建樹,無人喝彩。
  
這篇關於漸悟漸遠—五十歲的感悟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