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忍耐之心啟迪人生的心智

Feb19
古人強調的“忍”和“恕”等修身之道無不和“冷”帶些關係,因為隻有情冷才能心靜。常言道“萬物靜觀皆自得”,熱情如火可以給人以生命力和無限溫暖,但是冷靜如水卻有助於思考和判斷。一個成熟的人待人是冷靜的,處世是明智的,這樣遇事才不會感情衝動,做事才會有條不紊。而觀察人則是一門更加高深的學問,這需要一個很長的了解過程,孔子主張“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如果沒有一個冷靜的心態,就很難客觀地評價一個人。
  
  相反,如果一個人一味過分忍耐、一味地忍耐,那麽,人就會變得越來越帶有奴性,越來越自卑。有的人為什麽隻會忍耐?就是缺乏自信,多些自卑,對他人就隻能無條件的順從、服從。如果這類性質的忍的時間一長,變成一個人的個性習慣之後,就很快地轉換成一種奴性,印刻在人的行為之中,時時、事事得依靠他人,變得離開他人就無法生存似的。這種忍耐太缺乏時代精神,太缺乏人的進取精神,太缺乏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了。
  
  所以,“忍耐”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隻有能夠控製自己的人才能忍。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冷靜,無論麵對任何事情,如果情緒激動,都容易壞事。忍耐並不僅指忍下怒氣而已,更需要小心謹慎。有時人的頭腦一時不能冷靜,但是如果知道自己正處於一種激動的狀態下,一定要等到情緒平靜下來,再回頭判斷當時所想的是否正確,這就是謹慎。許多人都是由於一時不能忍而遺憾終生。
  
  那麽,做人應該具有一顆忍耐之心的人怎樣去踐行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五點:
  
  具有一顆忍耐之心的人,應該做到胸襟豁達。心胸開闊,豁達大度既是一種生活態度,又是一種思想深度,認識程度的體現。因此,其本身就沒有統一的標準。每個人的認識角度不同,需求不同,其對心胸開闊,豁達大度的理解和要求也不同。不要計較眼前得失。古人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之說,要知道,眼前的損失,可能就是日後的報酬。何況,任何個人的狀況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化比不足為奮進的動力,變比有餘為助人之樂事。所以,遇事不能總從個人利益出發,要多從他人立場考慮。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彈簧,具有能屈能伸的韌性。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待人以寬。這就是說,相容接納、團結更多的人,在順利的時候共奮鬥,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進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創造更多的成功的機會。反之,相容度低,則會使人疏遠,減少合作力量,人為地增加阻力。在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隨時體諒他人,在溫和且不傷害人的前提下,適宜的幫助別人。而對人吹毛求疵,又批評又說教沒完沒了的人,不會有親密的朋友,人家對你隻有敬而遠之。在與人想處時,要懂得隨時體諒他人,在溫和且不傷人的前提下,適宜的幫助別人。以嚴厲的態度對待別人,容易遭致他人的怨恨,反而無法達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的困擾,關鍵在於寬容他人。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時待人以寬。
  
  具有一顆忍耐之心的人,應該做到淡泊明誌。人要有五常“仁義禮智信”,才能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後世所說的《大學》“三綱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後世稱之為《大學》的“八條目”。唯有淡泊,才能心誠意正,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唯有寧靜,才有一番格物致知,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實際上,淡泊明誌是一種品德修養,指為人質樸、超逸、恬淡寡欲,確切的說,於名位功利興趣不濃,缺少熱情,不慕,不求,不掙,不經心,不在意,淡然置之。“不好交接俗人”,當然也不傲視,敬而遠之,修煉自己,警醒自己,以免染上俗習陋氣。“無欲則剛”,宇宙萬物生生不息,全在欲望。這裏的“無欲”是指非分之奢望。恬淡寡欲,“從容中道,聖人也”。不是沒有進取心,不是逍遙於“世外桃源”,“一切不事事”;相反,正是為的宏大追求目標而具有的涵養、修養。淡泊明誌,隨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許多失意之苦。
  
  具有一顆忍耐之心的人,應該做到耐煩有恒。古語有雲:“忍一言,息一怒,饒一著,退一步。”俗話亦雲:“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說的都是一個“忍”字。人有一顆忍耐之心,才能成就非凡的挫折。成功往往是在你忍受了常人所無法承受的痛苦之後,才出現在你麵前的。立身成功的秘訣,隻在於“耐煩有恒”而已。做人就是要耐得住諸多煩事,能夠包容一切人事物境的紛攘,不怕責難,不怕幹擾,時時觀照內心的雜念妄想,才能在不斷的挫折和困難中成長。人能耐得住煩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耐煩不是天生的,專注則需要修煉。隻有具備了耐煩的天分,才有條件去修煉專注。但人光有“慧根”是不行的,還得不斷修煉,在乎耐,在乎煩。把煩當成人生的調料,在享受烹飪自己的過程中,讓耐煩變成一種樂趣,才會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人生常常會遭遇困難、挫折、磨難,有的人會一蹶不振,停滯不前,有的卻能堅韌忍耐,笑對磨難。“耐煩”是一種藝術,“有恒”是一種希望。耐煩、有恒,才會通曉;有恒,修行才有成就;耐煩、有恒,做人才能通達。
  
  具有一顆忍耐之心的人,應該做到包容謙讓。包容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個人高尚品格與修養的體現,更是構建和諧社會諸多重要元素中所不可或缺的,是減少糾紛、營造和諧穩定環境的一劑良方。古人把責己嚴、待人寬作為相互交往和為人處事的準則,告誡我們要心存好意,學會寬容,把握寬容,運用寬容。天下之大,形形色色的人群,不可能每個人都讓你如意,使你事事順心,關鍵是正確對待,學會寬容。如果你不能原諒對方,使自己生活在憤怒及痛苦裏,並時刻挖空心思報複對方,發泄心中的憤恨,在懲罰別人的同時你會發現,你也是受害者。別人犯了錯,如果你寬恕了他,他一定會心存感激,對你肅然起敬。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做傻氣、吃虧,但在胸襟坦蕩的人眼裏,對人包容也是一種幸福,因為在包容別人的同時,也化解了自己與他人的恩怨。事實上,一切能忍耐會忍耐善忍耐的人的頭腦都是非常精明的,人與人之間各有差異的客觀存在,各人有各人的思考方式,若是大家都能互相學習,彼此寬容與諒解,就能融入和氣氛圍。無論彼此有何不同,都各有長處與缺點,如果能學習別人的長處,讚美別人的長處;努力改正自身的缺點,而含蓄地指出別人的缺點,即可共同提高水平。
  
  具有一顆忍耐之心的人,應該做到逆境磨練。逆境是磨煉意誌的好機會。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曆史上所有身處逆境而終有成就的人,無不經過這樣的艱苦磨煉。世界上沒有一帆風順的事,任何事業的成功,如果離開了艱難險阻和挫敗的孕育,都是不可能的。逆境可以磨煉一個人的意誌,促使他走向成功。如果你身處逆境,千萬不要為此而懊喪。因為隻要你經得起挫折和失敗的考驗,逆境就會成為你成功的有利條件。克服逆境的挫折關鍵是戰勝自己,即克服自己麵對挫折時的恐懼、難過和絕望等消極情緒。生活中難免遇到挫折,不同的人對待挫折的態度不同。麵對困難,不氣餒,不回避,笑對挫折,勇於擔當,以樂觀的態度克服困難,在逆境中愈挫愈奮,才會逐漸磨練出堅強意誌。
  
  文/羅文博 這篇關於讓忍耐之心啟迪人生的心智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19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