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常識整理

Jan09
(中國)

古代:

01 陶淵明(365-427年),東晉著名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
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
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

《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與子儼等疏》

02 王 維(701-761年),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字摩詰,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山中一半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
“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送邢桂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

《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使至塞上》

03 李 白 (701—762年),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華夏史上最偉大的詩人。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與杜甫並稱“李杜”。
後世人稱其為“詩仙”。
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
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
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

《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

04 杜 甫(712--770年),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後世人稱其為“詩聖”。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曆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
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嶽》)

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望嶽》、《杜工部集》、《春望》

05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
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世稱白傅、白文公,諡號“文”。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錢塘湖春行》)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錢塘湖春行》)

《白氏長慶集》、《 觀刈麥 》、《錢塘湖春行》

06 劉禹錫(772-842年),唐代中晚期詩人、哲學家。
字夢得 ,晚年自號廬山人.
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
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陋室銘》、《秋詞》、《望洞庭》、《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07 柳宗元(773年-819年),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與韓愈並稱“韓柳”,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
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富於戰鬥性,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江雪》)

《天說》、《天時》、《封建論》、《柳河東集》、
《捕蛇者說》、《小石潭記》、《黔之驢》

08 範仲淹(989—1052年),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學家。
字希文,諡號文正公。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嶽陽樓記》)

《嶽陽樓記》、《漁家傲(秋思)》

09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
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
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戲答無珍》 )


《歐陽文忠公文集》、《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豐樂亭記》、《瀧岡阡表》
10 王安石(1021-1086年),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大詩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泊船瓜洲》)


《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傷仲永·集句》


11 蘇軾(1037~1101年),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人物。
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諡號“文忠”,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
與辛棄疾並稱“蘇辛”,他與他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合稱“三蘇”。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浣溪沙》)

《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念奴嬌》、《水調歌頭》、《浣溪沙》


12 辛棄疾(1140-1207年),南宋詞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破陣子》)


《西江月》、《稼軒長短句》、《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3 馬致遠(1250—1321年),元代著名的雜劇家。
晚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誌。

《天淨沙·秋思》

14 吳敬梓(1701—1754年),清代小說家。
字敏軒,號粒民,晚年自號文木老人。

《文木山房詩文集》、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現、當代

15 魯 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文學家、思想家和家。
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為周樹人。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
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因為在那裏發生的兩件事對他影響很大,從此棄醫習文。

小說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編》、
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
散文詩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16 老 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現代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
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正紅旗人,北京人。
老舍這一筆名最初在小說《老張的哲學》中使用,其他筆名還有舍予、絜青、絜予、非我、鴻來等。

著有長篇小說《小坡的生日》、《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駱駝祥子》等、
短篇小說集《趕集》等、長篇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
散文雜文集《福星集》、
劇本《龍須溝》、《茶館》等

17 朱自清(1899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現代著名作家、學者、民主戰士。
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

發表過長詩《毀滅》和一些短詩,收入《雪朝》和《蹤跡》。
著有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你我》、《倫敦雜記》
和雜文集《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

他的散文,有寫景文、旅行記、抒情文和雜文隨筆諸類。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
繼以《背影》、《兒女》、《給亡婦》等至情之作,樹立了文質並茂、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散文的一種典範;
最後以談言微中、理趣盎然的雜感文,實現了詩人、學者、鬥士的統一。他對建設平易、抒情、本色的現代語體散文作出了貢獻。

朱自清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諸方麵研究上都有實績。
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誌辨》、《經典常談》、《國文教學》(與葉聖陶合著)
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

18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現代著名的作家、文學家、詩人、劇作家、考古學家、思想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活動家。
原名郭開貞,號尚武,後取家鄉沫水(大渡河)、若水(雅河)之名,起筆名沫若,一署郭鼎堂。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學,先學醫,後從文。

1、 詩集

《女神》、《長春集》、《星空》、《潮汐集》、《駱駝集》、《東風集》、《百花齊放》、《新華頌》、《迎春曲》;

2、曆史劇本

《屈原》(已拍攝發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膽》、《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則天》、《聶瑩》;

3、 回憶錄

《洪波曲》

4、評論集

《雄雞集》

5、專著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辭研究》、《殷商青銅器金文研究》、《十批判書》、《奴隸製時代》、《文史論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外國:

19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 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
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馬克·吐溫齊名為四大短篇小說巨匠。

契訶夫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務員之死》(1883)、《苦惱》(1886)、《萬卡》(1886),
主要再現“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裏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
作者揭露了忠實維護專製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醜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征。1890年,他到政治犯人流放
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作品,如《第六病室》(1892),猛烈抨擊沙皇專製暴政;《帶閣樓的房子》(1896),
揭露了沙俄社會對人的青春、才能、幸福的毀滅。他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寓意深刻。
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
其代表作《變色龍》《裝在套子裏的人》,前者成為見風使舵、善於變相、投機鑽營者的代名詞;後者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
的符號象征。

契訶夫創作後期轉向戲劇:主要作品有《伊凡諾夫》(1887)、《海鷗》(1896)、《萬尼亞舅舅》(1896)、《三姊妹》(1901)、
《櫻桃園》(1903),這些作品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前夕知識分子的苦悶和追求。
其劇作含有濃鬱的抒情味和豐富的潛台詞,令人回味無窮。


20《詩經》概述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詩”,有目無辭,不計在內)。最初稱《詩》,被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也稱《詩三百》。他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詩經》裏的內容,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些說法雖或尚可探究,但《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係密切,是無疑的。


《詩經》“六義”
《詩經》“六義”指的是 風、雅、頌、賦、比、興,前三個說的是內容,後三個說的是手法。
《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是依據音樂的不同。

“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它是相對於“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它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現在我們說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
國風·周南 國風·召南 國風·邶風 國風·鄘風 國風·衛風 國風·王風 國風·鄭風
國風·魏風 國風·唐風 國風·齊風 國風·秦風 國風·陳風 國風·檜風 國風·曹風 國風·豳風

“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範的音樂。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據年代先後而分的,也可能根據其音樂特點和應用場合區別而分。

“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為緩。”(《說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鶴鳴》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來比喻治國要用賢人;《碩人》連續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膚,“瓠犀”喻美人之齒,等等,都是《詩經》中用“比”的佳例。

“賦”和“比”都是一切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隻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就像秦風的《晨風》,開頭“鴥彼晨風,鬱彼北林”,與下文“未見君子,憂心欽欽”雲雲,很難發現彼此間的意義聯係。雖然就這實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時代懸隔才不可理解,但這種情況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現代的歌謠中,仍可看到這樣的“興”。
進一步,“興”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但正因為“興”原本是思緒無端地飄移和聯想而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較實在的意義,也不是那麽固定僵板,而是虛靈微妙的。如《關雎》開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原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隻是它的喻意不那麽明白確定。又如《桃夭》一詩,開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寫出了春天桃花開放時的美麗氛圍,可以說是寫實之筆,但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說這是在烘托結婚時的熱烈氣氛。由於“興”是這樣一種微妙的、可以自由運用的手法,後代喜歡詩歌的含蓄委婉韻致的詩人,對此也就特別有興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陳出新,不一而足,構成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特殊味道。


21 《左傳》簡介
《左傳》後人將它配合《春秋》作為解經之書,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
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左傳》
的作者,司馬遷和班固都說是左丘明,現在一般人認為是戰國初年。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者稱《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4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西漢時稱之為《左氏春秋》,東漢以後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它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的思想

《左傳》有鮮明的政治與道德傾向。其觀念較接近於儒家,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
,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可以看出這是春秋戰國時代一種重要的思想進步。 作者要求擔負有領導國家責
任的統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從整個統治集團和他們所擁有的國家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這些地方都
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左傳》雖不是文學著作,但從廣義上看,仍可說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的敘事性作品。比較以前任何一種
著作,它的敘事能力表現出驚人的發展。許多頭緒紛雜、變化多端的曆史大事件,都能處理得有條不紊,繁而
不亂。其中關於戰爭的描寫,尤其寫得出色。作者善於將每一戰役都放在大國爭霸的背景下展開,對於戰爭的
遠因近因,各國關係的組合變化,戰前策劃,交鋒過程,戰爭影響,以簡練而不乏文采的文筆,且行文精煉、
嚴密而有力。這種敘事能力,無論對後來的曆史著作還是文學著作,都是具有極重要意義的。且注重故事的生
動有趣,常常以較為細致生動的情節,表現人物的形象。《左傳》對後世的《戰國策》
、《史記》的寫作風格產生很大影響,形成文史結合的傳統。

22 論語簡介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23 【《孟子》文章特點】

《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筆帶鋒芒,常用誇張、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強說服力,是先秦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

《孟子》文章給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它的雄辯色彩。這特點,一是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引導對方不知不覺投入自己設置的陷阱中來,使對方心悅誠服;二是氣勢豐沛,是非鮮明,一旦對方被納入陷阱,便鋪張揚厲,縱橫恣肆,步步緊逼,不給對方辯駁的機會。其次是善於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說理。


24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家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曆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原文鏈接) 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及原始鏈接,謝謝合作!  這篇關於文學常識整理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9日,歸檔到目錄經典語錄
相關的標簽:文學 常識 整理 中國 古代 陶淵明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