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卡耐基音樂廳的聽眾禮儀守則

Jan08

  紐約的卡耐基音樂廳是有百年曆史的音樂殿堂,一度傳來要改建的消息,是小提琴家伊薩·斯坦因為挽狂瀾把它保存下來。你若去過這座音樂廳,就會在走廊上看到掛滿曾經在此獻藝的無數大師的照片。一個新人隻要登上卡耐基音樂廳,就意味著他的地位已被確立。但卡耐基音樂廳是很古老的建築,紐約一條地鐵橫穿地下,如果細聽會有極細微的轟隆聲。近年音響經過改進,這方麵應無問題了。2010年前我在那裏聽過多場交響音樂會,其中一場是伯恩斯坦指揮演出的。

  紐約三大演奏中心卡耐基音樂廳、林肯中心,還有大都會歌劇院,差不多每一音樂廳的節目單(其實是小冊子)都附有聽眾禮儀這樣的內容。我想我是會自覺保持演奏廳內的秩序的。出於好奇曾讀了這些大同小異的對於聽眾禮儀要求的守則。禮儀守則文字極其細致委婉,因為這是對於聽眾的一種要求。下麵是朋友寄來的卡耐基音樂廳守則的梗概(附我個人所見)  

  關於鼓掌。對於初聽古典音樂的聽眾,什麽時候該鼓掌,什麽時候不該是個難題。手冊提出幾點識別的方法:一個是看節目單,大部分的曲子都標明樂章,每一樂章一般都標明不同的速度標誌;同時在一個樂章終結時,指揮和樂隊都會稍許停頓一下,你可以由此察覺到最後樂章結束的時刻;此外協奏曲、奏鳴曲、交響曲最後樂章多半是快速的速度;最後最保險的辦法是聽大家都鼓掌時再加入鼓掌。這是手冊所提出的。據我的經驗有些聽眾曲未終就鼓掌,是出於一種超前的不適當的過分熱情的心理造成的。另外還應注意的是有時指揮家在樂聲落下,他還沉浸於樂曲中,有時有數秒時間身體不動,小澤征樂就是這樣;因此當指揮轉身麵向聽眾席時,此時報以熱烈掌聲無疑是最適當的了。除此外還有一些例外,即聽眾誤會曲子已經結束,其實還有回複。改編成管弦樂的韋伯的《邀舞》,在最後由於劇烈的音響聽眾會誤以為全曲已結束,實際上此時最早出現的《邀舞》主題旋律(極舒緩的)又再出現,這才是此曲的完滿結束。這是一個很容易引起誤會的例子。所以說適時無誤地鼓掌其實並沒有絕對規則可循,重要的在你聽音樂的經驗增長和自己多加注意。

  咳嗽這是生理現象不可避免。外國音樂廳多免費供應潤喉糖,你也可以自帶咳嗽糖。應當在意的是不要讓包裝袋發出聲音。咳嗽厲害要用手巾捂住嘴、若是哮喘發作無法停止,此時退場並不失禮。

  各種數碼、通訊產品。所有這一類隨身小電器包括手機以及會發聲的掛表等都應關上。卡耐基音樂廳改建後音響極為靈敏,不容半點雜音出現。

  幕間休息應注意事項。手冊列出在幕間休息,卡耐基音樂廳可供觀賞的地方,這裏略去。需注意的是下半場開始鈴聲響時要及時回到原座位。一般說鈴聲響兩次、而你必須在第二次鈴響前就座。

  遲來者。遲來者聽從招待員帶你在適當時入場。但在西方有些音樂會根本就拒絕遲來者入場。

  以上就是卡耐基音樂廳聽眾禮儀守則的大概內容。在所謂高雅藝術日益繁榮的今天;上音樂廳的人也越來越多,卡耐基音樂廳守則有供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藝術的價值並不體現在價格高昂的入場券上,聽古典音樂是一個起步,你或許從這個起步上成為真正愛音樂的人。所以共同遵守音樂廳的禮儀——它的核心就是保持絕對的安靜——是所有聽音樂的人的共同責任。在國外有為青少年特別安排的音樂演出專場,帶有啟發的性質。在我所去過的音樂演奏會上從沒有看到有帶兒童進場的事,而我們這裏不少父母懷著良好的願望讓隻有幾歲的兒童進人音樂廳。過小的年齡和平時的教育無可避免地會引起不安、躁動,從而破壞了會場的秩序。在西方由於他們的傳統與我們不同,兒童不帶進音樂廳是不需用文字約束的。當然事情不可一概而論,但正式的交響音樂會的確不適宜帶兒童入場。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很多。正因為我們有著與西方不同的傳統,所以我們欣賞古典音樂這本身就包含有從文化上理解這一種潮流的必要。音樂是沒有國界的,這話一點不錯,但它也附帶聽音樂需要遵守的禮儀,正如中國的茶今天已為全世界人所喜,而中國飲茶又有茶道,這也決不是形式,是屬於茶的文化。所以欣賞古典音樂同樣是一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聽音小劄》節選

這篇關於紐約卡耐基音樂廳的聽眾禮儀守則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禮儀常識
相關的標簽:禮儀 音樂 聽眾 文化 交流 紐約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