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年俗——打糍粑

Jan08

家鄉年俗——打糍粑,這篇文章由收集整理,有時候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就能讓人的一生改變,希望有關於家鄉年俗——打糍粑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家鄉年俗——打糍粑

大年初二,收到弟弟年前從老家給我郵寄來的食品包裹,裏麵裝的是家鄉的糍粑。我迫不及待蒸一點吃,香甜、可口的糍粑讓我頓生思鄉情,也讓我回想起小時候過年打糍粑的習俗。

年前打糍粑,是家鄉習俗。我的老家在湖北農村,記憶最深的是小時候大人們忙年的情景。農曆臘月到了,村子裏開始忙碌起來,家家戶戶都在為過年做準備。殺年豬,磨豆腐,打糍粑,燙豆折……過年的食品大多是自家出產的,新鮮,營養,味道純正,稱得上綠色食品了。為過一個豐盛年,大人們在臘月間都很忙碌,從早忙到晚,和農忙時節差不多。這時候,小孩子們也來打打下手,為忙年出一把力。

我記得打糍粑的時間一般在農曆臘月中旬左右。這段時間,農村開始有了過年的氛圍,村子裏沒有閑人,炊煙幾乎整日不絕,家家戶戶都在忙。要打糍粑,先要定好日子。因為打糍粑的主要用具——一個大石臼,村裏隻有一個,大人們就得商議一下誰家先誰家後,排一個大概時間表,一來提高石臼的使用效率,二來各家各戶可以合理安排時間浸泡大米。石臼,過去是舂米用的,厚重、結實。這個時候被拿來作為打糍粑的主要用具,正好物盡其用,派上用場。

要出好糍粑,原料是關鍵。我的家鄉地處江漢平原與鄂北山丘交界地帶,這裏四季分明,日照、光熱、水源等自然條件優越,盛產各類優質大米。到了打糍粑的日子,選用自家出產的上好糯米,用平時來擔糧食的籮筐裝上,挑到全村人吃水用的堰塘邊,在水裏淘洗得幹幹淨淨;擔回來,倒在幾個大的木盆裏,用清水浸泡。浸泡的時間有定規,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要恰到好處。有經驗的人隻用手指捏一捏,就知道大米浸泡好了沒有。將浸泡好的糯米,倒入甑中,用一雙特製長筷子將糯米扒拉平整,然後插幾個“氣孔”,蓋上甑的蓋子,把甑放到鍋裏,鍋中上水,灶裏添柴,點火開蒸。柴火有講究,要文武結合,始用稻草燃料類的文火“熱身”,繼之以劈柴類的武火加力。武火威力大,慢慢就聞見了甑中糯米散發出的陣陣清香。

那時節,天氣陰沉,雪花飛揚。早有兩三個互相幫忙的身強體健的壯勞力抬著石臼來了,主人家的小孩跟在後麵,懷抱幾根打糍粑用的圓木棒。雪地裏,留下他們深深淺淺的腳印。石臼和木棒在上一家剛用過,隻需簡單清洗,石臼放在堂屋,木棒放入水缸。灶裏的火很旺,很猛。“上汽了”!糯米蒸好!揭開蓋子,一位大力士將甑環抱起來,將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三個人一人一根木棒,開始在石臼中用力“鼓搗”。他們圍著石臼,邊鼓搗邊轉著圈交換位置。打糍粑可是一個力氣活,有人累得冒汗喘粗氣,有人脫掉棉衣隻穿單衫,直到將熟糯米鼓搗成熱糍粑,再也看不見米的蹤跡。小孩子們看著聞著就嘴饞,叫著要嚐一嚐。就有人用洗幹淨的熱毛巾在石臼中抓一把,一團糍粑就到了小孩子的手中,嘴裏。

糍粑打好了,在地上放一個較大的簸箕,擦洗幹淨,裏麵撒一層細米粉。幾個人用木棒將石臼裏的糍粑攪成一團,合力舉起,放置到簸箕裏。用熱毛巾將這團糍粑慢慢撫平,厚薄均勻,覆蓋整個簸箕。讓它涼幾天後,主人家就把糍粑分條切塊,放在小缸小桶裏,用清水浸起來。吃的時候,撈起來晾幹,煎、煮、蒸、炸,都成!用優質純正糯米打出來的糍粑品質佳,韌性好,好吃又好看。

那時候,糍粑不僅自家人吃,還可以用它招待客人!簡單、方便又實惠。過年了,來拜年的人擠滿一屋,主人家在置辦酒席待客前,每人先來一大碗豬腿蓮藕煨湯,裏麵就有幾塊油煎過的金黃色的糍粑。這在當時,可是很加勁、很給力的招待呀!

鄉下的糍粑,還可以作為特產送人,城裏人大都很喜歡!

這篇關於家鄉年俗——打糍粑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網絡美文
相關的標簽: 打糍 年俗 家鄉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