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性文章-墨子智慧心解

Jan08
曆史性文章-墨子智慧心解 為什麽曾如日中天的墨家到了漢朝就淡出曆史舞台了呢?以至於墨子生平事跡幾不可考,《墨子》一書幾度散失,至今仍有多篇失佚。孫詒讓《墨子傳略》中說:“墨氏之學亡於秦季,故墨子遺事在西漢時已莫得其詳。……..先秦諸子,自儒家外,老、莊、韓、呂、蘇、張、孫、吳之倫,皆論列言行為傳,唯於墨子,則僅於孟荀傳末附綴姓名,尚不能質定其時代,遑論行事。” 隨著曆史的發展.儒家如日中天,道家後來居上, “儒道互補”構成中華文化的基本結構,墨家卻無可奈何地被擠出了中華文化之河的主航道。 這是為什麽? 墨學的命運悲劇,在具象的層麵上,我們可以總結出十條二十條,過往和時下賢者對此也多有闡發,或以為思想偏激,不為社會所容;或以為待已過苛,他人不可接受;或以為替弱者守城,大多力戰而亡,等等。但從社會曆史的層麵上看,他的被輕視、被支解、被淡忘、被淹沒則是不可避免的曆史的必然。 墨子以“非儒”起家,反叛不平等的現有秩序和各種侵略行徑,成為貫穿他的整個學術思想和社會活動的一條主線。他總是無保留地站在弱小者的一方,成為社會既得利益集團最大的思想障礙和行為障礙。 他主張“非攻”,反對以武力脅迫對方,殃及廣大無辜百姓。這隻能為被強大的諸侯國打得潰不成軍的弱小國家擁護,正四處擴張的強勢國家顯然是非常惱火他的。他主張“節葬”、“節喪”,堅決反對生前死後鋪張浪費,反對將寶貴的生命虛度在漫長的服喪期內,這為想通過“厚葬久喪”顯出尊卑貴賤之分的上層社會所不容。他主張“節用”,認為一切生活器用以切合實用為原則,如衣食能溫飽即可,房屋能避風雨即可,舟車能使用即可,過分的裝飾都是應該廢除的。他反對王公大臣養三妃六妾,讓天下的女子享受人間的幸福。這顯然又讓縱欲無度、錦衣玉食的王公貴族們氣得牙癢癢。他主張“尚賢”,要求社會做到能者上,無能者下。試想,好不容易打下江山正欲享盡榮華富貴的權貴們,聽得進他那刺耳的話嗎? 在統治階層中有人譏評墨學為“賤人之言”,荀子更是嘲諷墨學為“役夫之道”,這一點也不奇怪。正因為此,曆史上總有那麽一部分占盡便宜的人懼怕他,嫉恨他,甚至抵毀他。而儒道兩家,則與那些上等人的想法吻合得多,其思想主張聽起來要順耳得多。在統治集團和文人雅士的人生格局中,進則以儒治國,退則以道養身,儒道互補,多麽令人愜意呀! 由是,儒道二家便坐上了曆史文化的正席,在與統治集團的默契中霸占著文化的話語權,逐漸在人們的意識中沉澱下來,並曆久不衰地形成中國人的精神傳統。這樣,墨家的草根意識,實踐中的忍苦精神,終於隨著封建大一統社會機製的成型和穩固,變得“大音稀聲”了。 另一方麵,中華文化的特質是一種人倫文化,熱愛自然科學、關心物質運動的人被劃人“勞力者”階層,這種近乎本能地看輕自然科學的意識是中華文化的主要弊端。所以,中國曆史上,自然科學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有那麽多發明創造,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個奇跡。無論是循規蹈矩的儒生,還是浪漫超然的道者,都不過是求得一己的安寧和自我形象的完善,惟墨子能夠真正擺脫各種社會勢力的糾纏和引誘,從力學、光學、幾何學、邏輯學等廣泛的知識領域去把握生命的本來含義,認知世界的真相,從而形成尋求真知、注重實踐、自勵自強的可貴品格。然而,在特定的時代,這對墨學又都注定不是福音。 墨學的沉寂,實乃中華文化犯的一個大錯誤。 我們現在撥開重重的曆史迷霧走向墨子,靠近他的思想、性格,傾聽他沉潛舒緩的低訴,我們將頓悟生命中的大智慧,洞見曆史深處的大光明,獲得對自身及周圍世界別樣的感受。因為,中華民族己經走到了一個全麵認識曆史,認識社會,認識自然的新時代。有理由相信,墨子的和平思想和貧弱哲學,墨子的東方智慧和平民信仰,墨子的自律行為和務實作風,墨子的健全人格和創造天才,必將撫去厚厚的曆史塵埃,放射出耀眼的真理的光輝!
這篇關於曆史性文章-墨子智慧心解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網絡美文
相關的標簽:曆史性 文章 墨子 慧心 曆史性 文章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