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淡化為形式

Jan08
說起過年、過節,心裏總有一種複雜且矛盾的感覺。身邊有太多的人,對過年,是根本不關心?還是沒有時間去關心?還是沒有經濟能力去關心?不時內心充滿了疑惑。

回想數年以前,內心總有莫名的興奮,新衣服,鞭炮,各種各樣的好吃的,總讓人充滿期待。也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覺得過年也沒什麽特別,過去那些年的熱鬧也早已煙消雲散,家家戶戶的生活條件變好了,淳樸也隨風消逝了,過年、過節已不再是一個令人激動的名詞,不再是溫馨的家庭聚會,悄悄的,已經淡化為了一種形式。

一個家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個家庭成員都在忙活著自己的工作、生活鎖事,成家的,有了自己的家庭,養家糊口的責任,生活的壓力壓得他們揣不過氣來,所以忽略了對父母的關懷:沒有成家的,更是早已模糊了家的真正概念,孩子們長大了,在外讀書或打工,離家在外對待父母,願意形式一下的偶爾一個電話,附加敷衍了事的問候,不願意形式的數字鍵都懶得按,去省電了!

一、兩次父母可以原諒,第三次可以忍受,第四次、五次…父母作何感想?試問再濃再深的親情經得起這樣的再三打擊?

我總想起一個故事:一個鄉下的孩子,一畢業就離家遠在千裏之外,應聘到了一家工廠做工。第一年,每周給母親一個電話,聽母親嘮嗑,母親時刻感到兒子就在身邊。快過年了,聽兒子解釋說過年加班可以得多倍工資,寄了三百元回家,母親內心很理解兒子,臉上充滿會心的微笑,自言自語道:"我兒子懂事了,學會掙錢了…"。

第二年,每月給母親一個電話,聽著聽著母親嘮嗑,慢慢不耐煩了,到過年了,給母親寄回伍佰元,一個電話淡淡的解釋,便是匆匆的掛斷,回蕩在母親心裏的是不知所措。

第三年,到過年了,準時寄回八百元,一個電話,母親來不及將所有,內心整理好的話,對兒子說,電話那頭已經是斷線的嘟嘟聲,母親心裏一陣陣發酸…:

第四年,快過年,準時寄回一千五百元,一句淺淺的問候,母親主動掛了電話,兒子沒有再打過來,母親失望的流下了淚,胸中的難受,久久難以平息…。

第五年,由於兒子在外勤勞踏實,老板已經將他升為部門經理,過年了,一樣準時為母親寄回兩千元,讓秘書,兩千元已經寄出去了,$經理工作很忙,他讓我帶他向您問好…"。母親,一直呆站在電話旁,許久……

常常會想起這個故事,我想這就是親情淡化為“形式”最好的詮釋。《經典文章》提醒您:文章摘自《親情淡化為“形式”》,轉載請注明。 這篇關於親情淡化為形式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8日,歸檔到目錄網絡美文
相關的標簽:親情 化為 形式 說起 過年 過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