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人在北京的創業故事

Jan07
  • 圖解: 香港龍記茶餐廳的老板,1996年來北京,曾在香港做建築師,一個月回香港一次,同時也做別的生意。
    胡兆彤 想開第二家龍記茶餐廳
    1996年,胡兆彤第一次來北京,他當時想在北京投資房地產,結果房地產生意沒談成,他動了在北京做茶餐廳的心思。“茶餐廳既可以喝茶又可以吃飯,中餐西餐都有,味道清淡,對身體好。”胡兆彤覺得在北京茶餐廳很有市場。
    在香港茶餐廳是中低檔的,在北京茶餐廳屬於中高檔的。北京的第一家茶餐廳紫京花茶餐廳1997年年底開業,第二家茶餐廳金花茶餐廳1998年9月開業,第三家茶餐廳就是1998年底開張的香港龍記茶餐廳。“因為北京人不習慣港式風味,投資100多萬開始是虧本的。”胡兆彤說,紫京花和金花茶餐廳因為生意不好,就改成了北方風味,但競爭不過真正北方風味的餐廳,後來關張了。而龍記則堅持下來,目前位於國貿附近的香港龍記茶餐廳人氣已經很旺了,光顧龍記的有香港人也有北京的白領。
    “在北京做生意比較難的是,選擇店址不知道哪裏是中心。北京太大了,找不到確切的中心點。如果再開一個龍記茶餐廳,選擇在中關村大街怎麽樣?”他說,他現在想再開一個龍記茶餐廳,店址正在選擇中。
  • 圖解: 香港寰亞電影發行副總經理,剛來北京因為不懂當地文化和北京式幽默,看不懂馮小剛的電影,而現在覺得《手機》特好玩。
    朱任之 開始欣賞北京式幽默
    朱任之是隸屬於寰亞綜藝集團成員機構的寰亞電影發行副總經理,早年在美國一所大學讀傳理係,畢業後在香港新藝城電影公司工作,在新藝城從事過《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的發行工作。
    1995年,朱任之加入寰亞電影公司,那年他第一次來北京,“覺得很陌生,天氣很冷”,現在每個月至少有兩個星期在北京,“已經完全適應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朱任之以前看馮小剛的電影《甲方乙方》、《不見不散》,因為不了解北京的文化和北京式的幽默,不覺得有趣。“但現在覺得馮小剛的《手機》好玩了。以前香港不流行發短信,自從看了《手機》,香港人使用短信多了起來。”
    “2002年中國電影政策放開了,這一年我們算出的數字是,香港電影票房和內地票房都是9億港幣,而美國票房是90億美元。香港那麽小,竟然和整個內地票房相等,內地市場潛力巨大!”他說起了當時來北京的原因。
    朱任之的18歲的女兒在加拿大讀書,16歲的兒子在香港讀中學。孩子是否會來北京發展呢?“很有可能,因為未來市場在中國。”
  • 圖解: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總經理,2000年舉家搬遷到北京,“由香港人變成了北京人”。
    周愛蘭 將中國哪吒送到海外去
    走進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就好像進了童話王國,公司的現址是清朝重臣榮祿當年的府邸,這幢西式風格的建築就像童話中的城堡,現在已有180年的曆史了。周愛蘭就是大名鼎鼎的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的總經理。
    周愛蘭有一種特殊的親和力,沒有絲毫的女強人鋒芒。周愛蘭在香港做過十多年的出版發行工作,在《讀者文摘》、《道瓊斯遠東經濟金融評論》雜誌做過全球發行總監。“中國內地是我們的未來,在香港時我就意識到這一點,就想來北京。”
    2000年,周愛蘭舉家來到北京,她擔任我國第一家合資出版公司——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的的總經理。“如果不住在北京,就不可能完全了解北京出版界情況的。”她說,現在全家住在200多平米的房子裏,“覺得在北京生活蠻簡單,蠻舒服的”。
    2000-2005這5年間,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成功推出了世界著名的《米老鼠》卡通雜誌中文版,銷售額由2000萬碼洋到2004年2億碼洋。談到適應北京市場的過程,周愛蘭坦承,剛開始迪斯尼的書在北京賣得不好。後來她發現,北京的家長希望孩子的書文字多些,注重教育意義。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吸取了教訓,編譯了《讓孩子一生受益的勵誌故事》,這套書2004年出版,賣出5萬套,30萬本。
    “做少兒圖書,不能隻是編譯國外的,要把我們自己的書推出去。”周愛蘭說。她和同事策劃了《哪吒傳奇》。這套書投資1000多萬,宣傳推廣花費了300萬-400萬元。2003年底出版的中國動畫書《哪吒傳奇》在不到兩年的時間,發行量為700萬冊,並且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都爭相買版權。這個數字證明了國內卡通對孩子的影響力可以超越國外卡通。
    現在童趣出版公司在國內20多個城市擁有分公司。周愛蘭在北京逐步實現了她的中國出版夢,她相信,中國的卡通也會越來越被國外的孩子喜歡。
  • 圖解: 港資環保投資北京公司總經理,先後從事移動通訊、網絡、金融投資、環保投資等行業,經曆了京港兩地經濟的時代變遷。
    李慶裕 京港兩地資源應互換
    &[FS:PAGE]nbsp; “現在的能源浪費太嚴重,”這是李慶裕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不是出於一種對環境的責任感,才會投入到再生能源開發這一領域呢?李慶裕說:“剛開始的確是看好商機,但等到投入這個領域,才發現能源浪費實在是太嚴重了。”他加重語氣。
    “北京的水、電費便宜,可能是浪費的一個因素,但應該注重觀念的滲透,建議從對小孩子入手,讓他們從小就養成節約的好習慣。”李慶裕覺得能源開發會是一類成長速度非常快的企業,可以一麵開發資源,一麵呼籲社會對能源的愛惜,無論是對生意還是對社會對子孫後代,都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他分析說,香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是有優勢的,但漸漸地香港本地資源開始麵臨挑戰。香港企業不得不麵對現實,拓寬更廣闊的市場,融入到祖國大陸。與此同時,內地經濟也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香港企業可以把先進的管理、技術帶到內地,實現兩地資源的互換與融合,雙方都得到有益長足地發展。
    現在李慶裕的工作重心逐漸放在北京。他有個特別的希望,就是讓他的三個小孩在北京讀幾年書,再回到香港上學。
  • 圖解: 鑫海智橋集團總裁,在內地建立首家CEPA商品賣場——水牛城CEPA香港城。
    劉明 搭建CEPA的商務橋梁
    劉明雖然人過中年,但仍然激情依舊,是商業圈裏的“老江湖”了,無論是國家商業政策還是商業潛規則,他都了然於心。8年前,劉明創立了“鑫海智橋”這家管理診斷式顧問服務集團,致力於中港之間的經貿往來,他的“智橋”就是想搭建一個北京與香港之間的商務橋梁。
    2004年,CEPA即《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協議正式實施不久,劉明就注意到了以免稅商品為主的“香港商品直通車”所帶來的商機。2004年初,他在天津成立了水牛城CEPA香港城,這是華北地區惟一一家CEPA賣場,劉明終於做了一個人吃螃蟹的人。
    但“螃蟹”的並沒有那麽容易吃,盡管劉明引進香港先進的管理機製來經營CEPA主題商場,而水牛城一直存在著“水土不服”的毛病。劉明並沒有因此放棄CEPA,思路反而變得更加廣闊。他認為CEPA不光是把香港企業帶到內地,也可以把內地企業帶到香港。因此,他又在香港開了一家中國城,打造“永不落幕”的港交會,為更多的內地廠商尋覓出更多的海外出口機會。
    劉明一個更大的計劃正在作前期的籌劃,就是在“北京掀起CEPA購物時尚”。
  • 圖解: 第一太平戴維斯物業顧問?北京 有限公司助理董事,來北京已經有17個年頭。
    梁婉珍 在北京得到的比在香港多
    “我來北京的時候,三環外還屬於郊區,可現在六環都已建起來了。”曾經做過北京香港商會會長的梁婉珍來北京已經有17個年頭了,她已很適應北京的生活了。令人感觸最深的是她的“港腔依舊在,京味亦很濃”。
    梁婉珍大學畢業後加盟新世界集團,“和大多數香港人來北京一樣,剛進公司不久就被派到北京來開發市場,以為做四五年就回港了,沒想過在這裏‘紮根’”,她笑得很開心,“現在已不習慣香港了,而是完全融入北京了。”
    由於大學讀的專業是地產物業管理和評估專業,所以梁婉珍一直從事房地產方麵的工作,華威、京廣、國貿等這些大項目,梁婉珍都參與過,她笑稱在北京是事業、家庭雙豐收,在北京得到的東西比在香港得到的多。“我與我先生是通過工作關係認識的,現在有一個8歲的‘小朋友’。我回香港還有根的感覺,而小孩已經沒有了,他認為去香港就是旅遊、買東西。”她說,兒子第一語言是普通話,第二語言才是粵語,從小接受的是北京的文化教育,認為北京才是他真正的家。
  • 圖解: 北京豪德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市場開拓部經理,2002年來北京,是一個優雅、精幹且有想法的香港女性。
    何小媚 留在北京是上天的安排
    “我來北京是個偶然,能留在北京更是上天的安排。”何小媚說。2002年初,在北京的姨媽邀何小媚來到了北京。舞蹈專業的何小媚找到了一份舞蹈培訓的臨時工作。到了2003年,香港暴發了非典,母親擔心她的安全,阻止她返回香港,這樣她就在北京住下了。
    來到北京後,先在朋友的谘詢公司擔任了8個月的總經理,接著被邀加入北京豪德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在朋友眼裏,何小媚是一個“工作、生活都出色的女人”。在工作之餘,何小媚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和專長,每周二她會在長城飯店教授一個小時的瑜珈課程。在做瑜珈教練的這2年中,何小媚認識了許多朋友。“這裏的人們都很真誠,我生活得很愉快。”她說。
    “我喜歡北京,這裏每天的東西都很新。”何小媚說。由於從小在香港長大,她受的是西方教育,所以做事原則和理念與內地會有不同,在工作中,也常有意見不統一的情況出現,學習、[FS:PAGE]接受或探討不同的觀點,並激發出更有價值的火花,就是何小媚所說的“新”概念。所以在北京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工作,何小媚都覺得是挑戰。
  • 圖解: 香港金日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李仲樹 有機遇就要抓住
    “李仲樹本人就是金日集團很好的廣告。”有人說。神采奕奕,風度儒雅,赫赫有名但謙遜睿智,這是金日集團董事總經理李仲樹給人的印象。
    16歲的時候,由於對中醫的濃厚興趣,李仲樹開始自學中醫。上世紀80年代,李仲樹看到了市場上缺乏保健品的商機。“有機遇就要抓住”。他說。李仲樹先後在深圳、順德投資創辦了香港華益貿易有限公司。他笑稱實際是“一人公司”。1982年,他賺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第一個100萬元。
    1986年,李仲樹創建了金日集團,開始生產保健品。經過20多年,金日集團的業務已跨越醫藥、保健、貿易等多個行業,金日洋參、金日心源素已經成為知名保健品牌。“我所擁有的財富來源於社會,所以要返還於社會。”到目前為止,金日累計捐資捐物近2000多萬元,用於支持公益事業。
  • 這篇關於香港商人在北京的創業故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7日,歸檔到目錄創業故事
    相關的標簽: 青年創業網 香港商人在北京的創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