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

Jan04

“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由整理,希望有關於“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的文章,“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能對您有所幫助!

《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簡介:

黃香,字文強,東漢江夏安陸(今湖北安陸西北)人。他年輕時博學經典,精通道術,善作文章,名聞天下。漢肅

《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正文開始>>

黃香,字文強,東漢江夏安陸(今湖北安陸西北)人。他年輕時博學經典,精通道術,善作文章,名聞天下。漢肅宗曾詔他上殿對策,然後讚賞地對文武百官說:“這就是天下無雙的江夏黃童呀!”文武百官莫不欽佩稱奇。此後相繼任尚書令、東郡太守等要職。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後漢書•黃香傳》載有他的生平事跡。
但在民間相傳最多的是他的孝道。他九歲喪母。因家境貧寒,請不起仆人,一切家務全由他一人料理。他勤苦盡心,奉養父親。他對父親的孝順深得鄉裏的稱道。每當夏天炎熱之時,他用扇子扇帳子,使枕席清涼,伺候父親安寢;每當冬日嚴寒之時,則用自己的身體為父親溫暖枕席,使父親暖臥。十二歲時,江夏太守劉戶聽說後,把他召到署門下,稱讚他是“至孝”。漢和帝聽說後,又頒旨嘉獎。
後世流傳的“黃香扇枕”的典故,指的就是這番孝親事跡。

-----------------
父母最應該教孩子的第一件事——孝敬父母。覺得有道理的請把這個帖子頂起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父母能等你到什麽時候?有些事情,一旦錯過,永遠不能彌補!愛在細節中!請立即行動,從這些小事開始,不要給自己留下終生的傷痛!祝福我們的白發爹娘,願他們快樂健康!

孝敬父母,不是在口頭上,而體現在行動上:父母怕影響你工作而不讓你常回家時,你該回家還回家;父母當麵對你說“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不需要我操心了時”,你應該知道父母其實還在“操心”,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當別人對你孝敬父母說三道四時、橫攀豎比時你不放在心上,隻求盡自己的本份;無論在何時何地你都會將父母的安危記在心上,或想念、或報平安、或安慰、或問情況等;當父母遇到難題而又不願對你講時,你知道父母是真的需要幫助了,不必要別人提醒;你結婚了,很忙,但是你和你的愛人還是不時地到家和父母團聚,共同進餐;你和你的父母有許多不同的意見但是你會不讓你的父母生氣。父母希望的你不需要別人講你就做到了,而且你做的是那麽的及時。做到這些,我認為就是孝敬父母。
  
   我個人始終認為,孝敬父母是兒女們的本分,這是責任更是義務。先不說別的,兒女的生命是父母給與的,單就這點就足以要求子女必須善待父母。沒有父母的天作之合,就沒有子女來到這個世界的機會。僅僅以這份恩情而言,就夠兒女們報恩一生。此外,在子女整個成長時期,父母辛苦工作,勞累大半輩子來撫養兒女,供其生活,供其讀書。有的還供其結婚買房,所有這些對子女的付出,難道不值得兒女們感恩戴德嗎?難道不值得兒女們孝敬父母嗎?
   有些子女們總以為,長大了就該獨立了,就該離開父母過自立的生活,他們總說西方的年輕人一過十八歲就怎麽怎麽,很羨慕人家自立式的生活方式。表麵上看,似乎也有點道理,可仔細一瞧,卻是令人啼笑皆非。某些年輕人老嚷嚷著要離家自立,可到頭來還是要依靠父母的資助才能過活,成為啃老族。結了婚想跟父母分開住,卻無法自立買房,結果還是要擠壓父母這塊“牙膏”來達成過獨立日子的願望。他們所謂的“自立”,其實是“偽自立”,其結局仍然是依賴父母。他們可能忘記了,西方的年輕人不是說全部,至少有很大一部分人,是過著真正自食其力的生活。每年跟家裏父母通幾次話,隻有聖誕節才有可能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般情況下,都是自己養活自己,很少會每月開口向父母要錢,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生活”。那種口頭上說要自立,骨子裏卻還是需要父母的照顧兒女們,又有什麽資格與父母奢談所謂的自立生活理念,又有什麽資格對父母耍脾氣、耍個性、擺臉色呢?
  
 ------------------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裏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裏一點米也沒有,怎麽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裏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隻有一個兒子,那麽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隻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曆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麵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曆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複。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讚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這篇關於孩子孝敬父母的故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名人故事
相關的標簽:孩子 孝敬 母的 故事 孩子 孝敬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