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風

Jan06

希望這篇有關於君子之風的文章,能讓您有所收獲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題記

高爾基說:“我們若要生活,就該為自己建造一種充滿感受、思索和行動的時鍾,用它來代替這個枯燥、單調、以愁悶來扼殺心靈,帶有責備意味和冷冷地滴答著的時間。”所以我也就帶著我的思索,聆聽這如歌的歲月,感受這君子之風。透過重重的時光枝葉,這風拂過我的臉頰,心中有些微微的涼意。

君子如同幽幽蘭香,雖時光已走遠,然縈繞身旁。

墨子曰:“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雖同說是愛,孔子講以禮愛人,而墨子澤愛世人。我後世者也不敢對孔墨兩位先賢之愛的優劣加以妄言,但我偏愛墨子之無垠兼愛。芸芸眾生,每個人都甚為不易的來到世上,縱使有權力的大小,身份地位的高低,可是每個活著的人都應有其尊嚴。我們都知道古代等級尊卑十分嚴格,但墨子就走出了這一束縛,普世濟人。或許因為他出生於平民之家,所以他更了解底層的苦難,他也就更能身體力行。

戰國時墨家雖一大顯學,但極少被政府采納,隻能在民間流傳。不光如此,隨著戰國這段曆史的結束,墨學也無人傳承了,這是為何?同為顯學,儒學卻又為何遇挫愈新呢?可在我看來,墨學更有普世性啊,為何當時的普通老百姓不去接納它呢?或許吧,一種思想的傳承不光要有其對百姓的意義,也應該有政治的作用,就好比儒學。

雖然墨學無人傳承,但墨子可能會同意孔子這樣一句話:“知其不可而為之。”仁愛者不憂於此。

君子大類未琢之璞玉,雖素,然潔。

靖節歌曰:“舟搖搖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鬆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陶潛的詩篇傳唱至今,不絕於耳,對“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棄官歸隱,對桃花源不懈的求訪,對淡然臨風把酒的堅守等等,今人依舊羨慕不已。當下,世俗紛繁,燈紅酒綠,紙醉金迷,洶洶物欲,吞噬了多少人的良知。有多少人為了金錢、權力,拋棄了道德,賤賣了人格。然而這些人卻又想學陶潛,我覺的甚是可笑。我有時在思考:有多少人真正懂得了陶潛呢?他有著堅守的孤寂,有著一盞泛著黃暈的油燈伴其到天明的傷感。恐怕這是那些追求過分物欲的人所無法想象的。絕大部分人都隻看到了——幽幽香菊與他為伴,下地耕耘自給自足。閑暇時,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細細品味;農忙時,便與菊花相枕相依,樂在其中。雖然我們都無法否認陶淵明歸隱後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也處處洋溢著與眾不同清閑與曠達,但是愁在其心。他那滿腔的抱負將伴其終老,知音難覓,癡癡一人,獨奏“高山流水”。我還記得宋朝理學家周敦頤在《愛蓮說》中這樣寫到:“菊之愛,陶後鮮有聞。”可能濂溪先生也感受到了這一點吧。但我想說的是:“時代中需要有耐的住寂寞的人,不然過於喧囂的世俗人有誰來拯救呢?”

菊香淡淡,衣袂飄飄,雖素然潔,知者不惑。

君子好似灼灼光芒,雖人去,然靈魂未滅。

三閭大夫曰:“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屈子一手持劍,一手微攥,彳亍於汨羅江畔,顏色憔悴,陷入深深憂思之中。他將其血淚都獻給了他深愛的楚國。他用一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來控訴這個世界,且絕不妥協。有人勸其與世推移,隨波逐流,他卻用“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塵埃乎”的回答來維護其高潔的誌向。一首《離騷》道盡愛國之情,縱身一躍捍衛自身尊嚴。

這篇關於君子之風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6日,歸檔到目錄經典散文
相關的標簽:君子 墨子 靈魂 屈子 傳承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