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大故事:王微,太不容易的創業史

Jan04

對中國企業關閉一個多月的美國市場首次公開募股(IPO)窗口終於由土豆網打開。昨日,土豆網登陸納斯達克。

王微,借著土豆,也躋身進了中國富豪的行列。他和他的土豆,是怎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人物簡介:

王微 福建福州人,視頻分享網站土豆網的創始人及CEO。

曾就讀於福州十一中,中學輟學後,外出留學。在創立土豆網之前,王微是德國貝塔斯曼集團總部的企業發展總監兼貝塔斯曼在線中國執行總裁。在此期間,王微負責貝塔斯曼集團在中國的戰略策劃以及貝塔斯曼在線中國的重組工作。

1997-2001年間,王微任職於美國休斯公司。任職業務開發經理期間,王微負責亞洲市場的衛星寬帶及衛星電視業務。王微也參與了休斯在亞洲的戰略規劃及並購。

在美國和法國居住了8年和1年後,之後王微居住在上海,現居北京。王微擁有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楓丹白露,法國)的MBA學位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計算機碩士學位。

他和土豆的成長史(創業曆史)

2004年10月份,有一次,王微和他的荷蘭好友馬克-範德齊斯(Marcvander Chijs)打高爾夫,回來的路上,範德齊斯向王微提起了Podcast,中文現在常譯為“播客”。

兩周前,美國人亞當-庫裏(AdamCurry)剛剛開發了iPodder,這是一個開源的小軟件。通過iPodder,可以訂閱互聯網上的音頻,將最新廣播下載到你的iPod上,以便在方便的時候收聽。王微聽了很有興趣,不過他當時的興趣在於開發一個iPodder的中文版。

不過隨後王微發現,所有的下載都是直接從服務器上下來的。當然絕大多數國內的博客不可能自己去建一個網站,上傳後供下載。王微於是覺得,不如直接提供流媒體播放服務,這樣眾多的博客可以引用鏈接。

一個好的名字是重要的,在一連串拚字遊戲之後,Couchpotato(沙發土豆)這一詞匯顯然符合需求,它描述了人們躺在沙法中懶洋洋看電視的狀態。既然有了方向,而原本就有這樣的動力,於是王微辭去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這一業務中來。

2006年1月《商業周刊》刊登了對王微的專訪,文中提及,王微表示,最初的時候他和範德齊斯為此投入了100萬元人民幣。在他的博客《土豆三周歲了》中記錄:2005年1月,離開貝塔斯曼後他在上海體育館附近的一個小區裏租了一套3房1廳的民房。土豆網最早的5個人在接下來的3個月裏陸續出現。

網絡視頻分享是一個參與者眾多的遊戲,並且也確實拷貝了美國類似的網站,但是土豆網仍然有其原創性,因為YouTube也隻是早兩個月開通而已。

YouTube由華裔陳士駿(SteveChen)、賈德-卡林姆及乍得-賀利等3名PayPal前雇員創辦,最初的立意是為同好之間分享錄影片段提供便利,YouTube將用戶上傳影像進行壓縮轉檔。後來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媒體,影片內容包羅萬象。

2005年4月15日淩晨,土豆網的正式版上線。第二天,王微花了2000元在新華美通發了一個稿件,幾個小時之後,新浪轉發了這篇通稿。

王微認為土豆絕對不是提供盜版電影,音樂或者軟件傳播的網站。土豆網希望服務的,是讓人能夠非常容易地發布自己的個人音頻和視頻作品。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頻道。這一頗為理想主義的觀念背後包涵了商業認識,傳統媒體環境下,編輯幫助人們選擇內容,但是這並非可以很好涵蓋人們的需求,很多時候,同時屏蔽了原本有的資源。

人們接受一種新事物,仍然需要一個過程,最初的時候土豆網上傳的視頻每天僅有5個。這個時候,持續的熱情和“好玩”是重要的,每月薪金500元還是吸引到了參與者。很快口號也有了,“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

半年後,每天的訪問人數為4萬人,一共擁有3萬個音頻和視頻片段,其中60%為視頻,40%為音頻。

當年11月,王微將辦公室搬進了上海蘇州河北麵的四行倉庫。

公司有了15名同事。層高5米倉庫不但讓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豁然開朗,而且頗為吻合藝術類產品的生產格調,但是沒有空調。王微們點著電爐取暖。這個時候,有關Web2.0已經變得逐漸熱門。

近來有關視頻分享網站和土豆網的新聞很多,圍繞牌照,版權官司等等,人們則抱著旁觀者的心態,看身處局中的人焦灼。

人們關注的背後是,就在不知不覺之間,網絡視頻分享已經成為一項普遍的網絡應用,那麽追溯起來,其實它出現到現在隻經曆了很短的時間……

這篇關於小土豆大故事:王微,太不容易的創業史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名人故事
相關的標簽:創業史 土豆 風雨 故事 王微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