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依賴

Jan06

端午的依賴,這篇文章由收集整理,有時候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就能讓人的一生改變,希望有關於端午的依賴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端午的依賴

街巷很窄,雨停之後已經體會出涼爽。端午節給予北方足夠的濕潤,如同遲遲不來的春雨,一旦老天憐憫,結果淅淅瀝瀝下個沒完。對季節的等待,應感激屈原,汨羅江不屈那天,注定給南北種下一粒牽掛,盡管遙遠,卻怎麽也阻攔不住,要不然,不可能在冰雪城市的小學課本裏,會傳來哀怨的朗讀聲。

端午是地域的一種民眾牽掛。楚地秭歸的百姓一定是節製和溫順類型,隆中誕生聰穎人物,赤壁那場拚殺,幾乎是由伶俐的大腦來完成。再看李時珍,用神農架的天然植物,來拯救病弱的人類,那些張狂的將士,麵對手無寸鐵的神醫,不知相形見絀多少倍。反過來看移民的關東大漢,很難對應找到溫文而雅的昭君、畢升、董必武的原型。文武相對,在白山黑水間,一定會比拚個大頭小尾。凶悍在北方,要占舉足輕重的地位,比如說張作霖,霸道中充滿機敏,再比如說楊靖宇和揚子榮,大義凜然,很少有人用清秀和忍辱負重形容他們,好象關東人的匪氣曾與關東文化有關,連江河湖泊的名字,道出來都擲地有聲,黑龍,這種隻有在天際搏鬥的神話才聽說的事,竟然冠到了省份的頭上,一直叫響到今天,不象汨羅江、黃鶴樓,赤壁,聽起來都容易讓人浮想聯翩。在他們的茶餘飯後談吐間,楚地的山水人文,樓台廟宇,無不浸透和沾滿神秘色彩和光環,由此使我們久居北方的人,很少在眾人麵前,誇誇其談自己父輩光宗耀祖的一麵,這是關東的悲哀和沉默。

共同麵對盼望已久的端午,秭歸的船夫,在興高采烈塗刷龍舟這幾日,兩岸民眾眉飛色舞,張燈結彩,而鬆花江的漁民,站在壩埂上,正為禁魚和稻田澆灌而發愁,與其說追念汨羅江的逝水,不如說在江堤以外,民眾對理想的期盼,對故人的思念,不同地域的人們,有著不一樣的情愫。屈原的堅強,很大程度上,是北方人的一種寄托形式,端午,來到北方,是心靈的呼喚,猶如休閑的踏青,釋放,流連,漸漸變成北方人的主題。

每次回頭看端午,都會產生許多疑惑和感慨。與《楚辭》大相徑庭,楚人太柔弱,太專注,汨羅江已經容納不了膨脹的激情。本來一件古代哀痛的故事,讓楚人年年演繹,已經完全改變原來初衷,這是楚人的聰明之處,重複,代數教程裏枯燥無聊的疊加,被楚人拿來,變成自己千古傳承的家訓,成功地吸引不同膚色的人來膜拜。接踵而來的,早已忘記自己是外鄉人,爭相目睹不很寬闊的汨羅江,品嚐洞庭湖的鮮蟹,登爬神秘的神農架,觀無煙無火的赤壁。

楚人為自己的榜樣而自豪,一個做夢都沒想到以死抗爭的老者,給他的後代和故土留下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產。秭歸的安靜的祠堂,春陽從天井滴漏下來,老者們圍聚在一起,他們不作聲,吧嗒吧嗒吸抽著竹煙管,那些後背飄飛著大書包的年輕後生,一股腦踴進教室,倒背雙手,張開大嘴,嗷嗷念誦《楚辭》的韻仄。

北方這個時候,老老少少早已向山裏進發,他們每年都集聚在一起,步行的,騎自行車的,趕牛馬車的,駕駛轎車的,渾身上下掛滿晨露,急急忙忙朝山裏奔的目的是,在太陽升起前,必須趕回家,將鮮香的艾蒿插在門上。老人在孩子夢醒之前,悄悄將五彩線係在他們的臂腕上。北方的端午清晨,是一派忙碌情景,比較端莊秀麗的楚地,再實際不過了。端午已成為崇高的默契,沒誰千裏迢迢趕到白洋澱采摘聞名的葦葉,但在這天的餐桌上,沒有哪一家不津津樂道品嚐必須的一道主食:粽子。

曆來低調智慧的楚人一改矜持,走出秭歸祠堂,劃撥龍舟逆流而上,紅旌耀眼,歌號衝天,向世人顯耀汨羅江的氣派。關東大漢照例不示弱,摩拳擦掌,率全家老小,走進綠色大山。端午彌漫北方有兩種顏色,一種香包的大紅,一種艾蒿遍野的大綠。汨羅江這天,老人眼睛裏也閃爍兩種色彩,楚國流動的鮮血,楚地的綠色山河,多麽相似,流淌至今,仍舊鄉音未改,擲地有聲。

這篇關於端午的依賴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6日,歸檔到目錄經典散文
相關的標簽:依賴 端午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