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

Jan06

清明時節,這篇文章由收集整理,有時候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就能讓人的一生改變,希望有關於清明時節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這天,民間有踏青、寒食、掃墓等習俗。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清明節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這一天按照舊的習俗漢民族都要掃墓祭祖,焚化紙錢。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爺爺在世時,每到清明節,他就讓我給逝去的奶奶燒紙。爺爺說奶奶命苦,跟他沒過一天好日子,不及六十就命歸黃泉了。奶奶逝世時正趕上文化大,喪事從簡,爺爺沒花一文錢就把奶奶埋了。當時的鬥爭形勢風起雲湧,席卷全國“破四舊,立四新”,就連為死人燒紙也列為封建迷信活動,予以取締。
??那時,我和叔嬸生活在一起,正在上初中。叔嬸是工廠的工人,既所謂的領導階級,是不準迷信的,當然不能燒紙。我是個中學生當然也是不迷信的。爺爺無業(原來算作農民),迷信不迷信反正沒人管。那時燒紙,可不象現在,連黃紙都買不到,隻能到副食品商店,買那種粗躁發黃的包點心用的包裝紙來代替。
??爺爺是殘疾人,嚴重的類風濕使他剛及壯年就癱瘓了。過去家裏的日子應該說全靠奶奶了。爺爺對奶奶是有一種歉疚感的,而這種歉疚隻有給奶奶燒些紙錢,他的心裏才會有些安寧。所以一到清明他總張羅給奶奶燒紙。買來的包裝紙爺爺要親自裁成小方塊,然後由我用5分硬幣,把每張紙砸上錢印,最後爺爺寫上奶奶的牌位。這樣,普通的包裝紙就變成了陰間流通的紙幣了。爺爺能寫一手很飄亮的趙體字,他的手雖然有點不好使,但拿起毛筆來卻是很穩當,這是他小時侯上私塾寫仿影練的。奶奶好象沒有名字,(應該是有的,後來我問過爺爺,好象叫素琴什麽的。)爺爺通常寫的總是:“故祖母李門劉氏之位”的字樣,然後落款必是不孝孫---喜子。(喜子是我的小名,奶奶生前一直都這樣叫我。)
??給奶奶燒紙,我沒說不願意,可這不孝孫總是令人不快,但每次都必須得這樣寫。爺爺是上過私塾的,老先生可能教過,對死人必須得用這樣的謙辭。其實,我們這代人是不會相信陰曹地府、六道輪回的,更不會相信已故的親人會在陰間花上我們燒的紙錢。盡管每年的清明節,華陵山汽車如龍、狼煙四起,祭祀者攜家帶口,成群接隊,燒去千千萬萬冥國錢幣,擺上多少好酒好菜,奇珍異果,又能怎樣?也隻不過是走走過場,真正傷心者又有幾人呢?
??我認為對已故親人最好的緬懷應是精神的繼承,尤其對待父母更應提倡厚養薄葬。中國曆來主張孝治天下,百業孝為先。孝應該是最簡單的事,無權無財可做來。常回家看看,幫助爸爸媽媽柔柔背來,柔柔肩,刷刷筷子,洗洗碗,更不要等到父母去世了,才想起盡孝,豈不晚矣。
本文作者:李永和 這篇關於清明時節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6日,歸檔到目錄經典散文
相關的標簽:清明時節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