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樹木,是人間永恒的景色...

Jan06
/到這棵老檜,才窺伺到一點曆史深處的靈魂之影,觸到一點孔老夫子曾有的生命溫度。大概孔子不太相信碑碣、牌坊或宮殿、陵墓之類人造之物,他們沒有生命過程,當然不能表達人的生命;隻有樹,具有與人類相似的生命演化過程。2003年4月,山東教育社在曲阜杏壇賓館召開中學生記者站會議,我有幸參加,會後我們遊覽“三孔”,我真正認識孔林麵積的龐大,樹種的繁多,幾千種樹木,我大開眼界,各種各樣的樹木,生長偌大的孔林。我們可以看到:高大的喬木,低矮的藤本植物,互相纏繞,互相依附,一同生長,也像一個家族在生活著,孔氏家族,七十餘代孫,遍及世界各地,生息繁衍幾千年,一點不為奇怪了。

有樹的地方,構成一道風景,鄉村是樹的集合地。樹,構成一片田園風景。我站在鄉村的暮色中與一棵樹遙遙相對。一棵樹隨心所欲地站在曠野裏,每天陪伴著她的是自己忠實而孤獨的影子。我們在彼此的身影中讀出了孤獨。

我們老墳地的柏樹,是後來被伐倒的,那時,我已記事,一棵一棵倒在地上,家族之間分配,幾家人分到幾棵,後來,就沒有見過,墳地的樹木了。生活中,樹與人息息相通。而許多哲人都與樹發生關聯。古印度哲學被稱為“叢林哲學”。這是否說明真正的哲學不產生於實驗室?一個人獨處叢林,耳之所觸目之所及,無非樹的絮語,樹的沉靜,樹的素樸,樹的安詳,樹的善良,以及叢林之樹的博大深邃。樹也許是造物者用來救助人類德行的密語。誰會在意這種寶貴的密語呢?我們能像遠古的人那樣去全心全意地傾聽嗎?認真地說來,農民與樹更貼近,更具有直接的依存關係。在封建農耕社會,種樹於種糧同等重要。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製”,男丁除授露田用於種糧外還授桑田二十畝用於種樹,課種桑五十株,棗五株,榆三株。桑田為永業田,可以傳給子孫。樹與農民生活關係之重要由此可見。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樹與那時的人多麽親近,多麽友善,在他們心中是多麽美好。現在社會發展變化快,人類的生活場景總是在變換,社會遠離了太古時代的景象。我們見多了公路兩旁的一個一個圓形樹樁,在風雨中腐朽而去,樹木整齊有序排放在樹販門前,像一具具屍首,令人揪心疼痛,目不忍視。樹少了,當年的風景也不再了,少年時常聽老人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如今,很少有人再提起這句話了。人類生存環境一天天惡化,樹與人遭遇著同一命運。

在鄉村讀樹,除此之外,我們還能說些什麽呢? 這篇關於鄉村,樹木,是人間永恒的景色...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6日,歸檔到目錄優美散文
相關的標簽:鄉村 樹木 人間 永恒 景色 ... 樹木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