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歲巨變 淬煉領袖格局

Jan04
  

  十四歲那年,經曆家道中落、漂流異鄉、少年失學、過世等打擊,驟變的,迫使李嘉誠一夕間成長,也造就他今日領袖的特質。
  
  相同的,李嘉誠與“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都隻有小學學曆。不同的是,李嘉誠的英文相當不錯。五十年前,他就拿本字典從閱讀華爾街上市的英文年報學做、訂閱英文《當代塑料》(Modern Plastics)及其它西方專門的塑料雜誌,掌握全球塑料潮流。以至於他能統領五十五國的投資事業,旗下的總盡是各國籍人士。而且,中文古書涉獵不少,從曾國藩家書、《論語》、《老子》……一個十二歲就被迫中斷正統教育的人,如何在六十多年未間斷的自學紀律下,不同格局的學識?李嘉誠對於——“知識”深信不疑,他的財富因此而來,他的人生因此而不同,他是一個知識主義者。
  
  若非二次世界大戰,故鄉廣東潮州被日本轟炸機侵襲,他不該隻有小學學曆,他們一家不需要倉皇逃到香港,變成難民。他出生於書香門第,成長於戰亂的大時代。他的父親尚未逃難至香港前,是一位小學校長。他的爺爺是清朝最後一屆秀才,因此他有兩位伯父在民國初年,就跨海留洋取得日本東京帝國的博士學位。李家雖沒有商業傳統,但以知識分子的身分,受人敬重。家學淵源,加上過目不忘的天資,李嘉誠取得優異學曆並非難事。二次世界大戰,改寫了千萬人的命運,像強烈龍卷風般,把家族、個人,從原本賴以為生之地,狠狠的拔起來,旋轉蹂躪後,拋向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任憑死活。李嘉誠是其中之一。
  
  全家逃難至香港……十二歲失學、寄人籬下當學徒。
  
  1940年秋天,一個天未亮的淩晨,李嘉誠一家六口,長程遷徙。他們翻越山區,從梅縣、惠州、鯊魚湧、到深圳,小心翼翼避開日軍占領之地。七天後,在黑夜裏抵達香港,投靠舅父。香港,是迥然不同的世界。
  
  蜂擁而至的難民潮從中國逃至香港,李嘉誠一家人卑微如螻蟻。兵荒馬亂,小學校長是沒有的經曆,他的父親棲居在妻舅的鍾表行中,十二歲的李嘉誠也無法升學,必須擔任小學徒。白天,他們有做不完的,夜晚,必須搬開家具與其它夥計挨著入睡。
  
  在潮州雖不頂富裕但受人尊敬的生涯,徹底過去了。“那時我十二歲,對香港、對人生,有非常多幻想。但到埠之後,很短的內,看到人情冷暖,差異是這麽大,心裏很難過。那時候,可說是一夕成長。”李嘉誠回憶。
  
  1941年日本攻占香港,更使李嘉誠一家人在香港無立錐處,隻好帶著弟妹回老家,留下他們父子。一個家被迫拆兩地,更沒想到的是,貧困抑鬱的父親竟染上肺結核,小小李嘉誠感到“彷佛一瞬間被迫長大”。一個十四歲的,一個月工資隻有港幣二十元,要扛起一切。獨力父親大半年,這年秋天,父親難敵肺結核而逝。母親與弟妹遠在潮州,沒有其它親人來送別,十四歲的他,獨自麵對父親的死亡與埋葬。
  
  十四歲,曆經家道中落、漂流異鄉、少年失學、父親過世,迫使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他日後領袖格局的養成,就在這一年的巨變中。
  
  孤處異鄉,不懈自學……從一本舊辭海、一本破教科書開始。
  
  孤處異鄉,他不懈自學。“是自學,我是“搶學”,搶時間自學。一本舊辭海,一本版的教科書,自己自修。”拿起破舊的教科書,他既是,也是老師。無數昏黃燈光的夜裏,他摸索教學、出題、答案的邏輯,尋找每個篇章的關鍵詞句,仿真師生對話,自問自答。直到現在,他還保持這樣的。“孤獨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獨處時,他腦海會開始做思想的掙紮,會不斷自己拋問題、自己回答。”他的一位友人說。
  
  他自律驚人,除了《三國誌》與《水滸傳》,不看小說,不看“沒有用”的書。他沒有權利娛樂,渴求知識。沒有學曆、人脈、資金,想出人頭地,自學是他唯一武器。“沒有上學對他來說是正麵的,因為“不足感”纏繞在心裏,他自己不足,所以特別高。”李嘉誠友人評論。 這篇關於十四歲巨變 淬煉領袖格局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名人故事
相關的標簽:父親 人生 命運 李嘉誠 塑料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