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中華文化最美是善和愛

Jan04

  中華文化“長壽”的三個“智慧”

  我在年紀已經不輕的時候到伊拉克、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考察,就是想弄明白他們的古文明是怎樣走向滅亡的。伊拉克的巴比倫王朝、幼發拉底河文明不得了,為什麽淪亡了?還有埃及,比中華文明都早,為什麽就滅亡了?要好好找找原因,這是文化的一個極端重要的問題。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活到今天的原因,有沒有可能支撐我們繼續“活”下去,並活得比人家好?我們的中華文化是“真活”,不是“假活”。別的古代文明所有的古文字都看不到了,而我們孔子、孟子的書你隨便翻開看,現在還琅琅上口。中華文化真的活著,這是我們研究的重要“入口點”。在我看來,中華文明之所以代代相繼,有三個“智慧”:

  一是中華文化不喜歡遠征。這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根本區別。中國人知道熟土可依,遠土不親;知道家人思聚,故鄉難離;知道勝敗無常,禍福不永——這一些,都出自於文化心理。相比較之下,古巴比倫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埃及文明,都在遠征中湮滅,甚至亞裏士多德的學生、希臘文明的嫡傳者亞曆山大的遠征也是如此。中國古代的不遠征思維,使中華文化避免了這種災難,保證了“長壽”。

  二是中華文化不喜歡極端。不喜歡極端,最早是從農耕生態四季輪回中產生的共識。這種農耕共識,提煉、升華成《周易》、《老子》和“中庸之道”,根深蒂固。“中庸之道”在所有的極端中找到了一個交集點、合適點和恰當點,在這個交集點上,處在極端狀態的人都在我們的關愛之下。“中庸之道”也就產生了一種自我保護機製,延續至今。

  三是中華文化不喜歡失控。中國自從秦漢帝國時確立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規範,又實行了郡縣製和戶籍製,保證了兩千年的秩序。更有趣的是創造了哪個國家都沒有的科舉製度。中國實行了1300多年的科舉製度,使得有效管理,有了人才儲備,每3年一次大考,出了大量的人才參加國家管理。而且,由於考試內容是儒家學說,考生們長年累月準備的也是“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這真是一個驚人的創舉:以文化來選拔社會管理人才,又以選拔來保證文化的延續,兩全其美。

  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精神

  在中華文化貫穿幾千年的過程中,有哪些主幹精神是別的國家所沒有的?我找到了幾個供大家參考:

  首先是大同小康的理想論。《禮記》裏所說的大同理想,也就是孫中山所說的“天下為公”。大同和小康是非常對仗的詞,大同是我們的終極理想,就是天下為公,在暫時不可能做到的時候,先把每一個家庭打理好,把老百姓的民生問題解決好,這就是小康。

  其次是“中庸之道”的方法論。“中庸之道”不是庸人哲學,非常了不起。它是在一個非常容易走向極端的世界當中,避免思想走向極端的平衡器,是彈性哲學中避免脆裂的彈簧。孔子說“中庸之道”是最高道德,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隻有“中庸之道”能夠關注到一切極端的人。季羨林先生就認為“中庸之道”是中國文明送給世界的“大禮”。

  最後是 這篇關於餘秋雨:中華文化最美是善和愛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名人故事
相關的標簽:餘秋 秋雨 雨: :中 中華 華文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