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看清現實才能有效規劃

Jan04

  也許規劃沒有那麽神秘和複雜,不過是兩點間的距離。我們的幸福在於,可以站在前輩的肩膀上,用前輩的經驗教訓來指導自己的規劃,去探究自己的“那點”在哪裏,如何走過去。

  我們一計劃,上帝就笑了。現實中我們發現,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如同早年間,肯?布蘭佳說的那樣:生活就是當你在計劃別的事情的時候所發生的事情。這當然不是意味著你不要製定計劃。徐小平前半輩子的音樂生涯,沒有給他帶來音樂上的驚喜;後半輩子,應該就跟職業谘詢“結上梁子”了。經過徐小平谘詢過的人,大都發展得還可以。

  “世上沒有先知,目標都是在不斷的調整中慢慢實現的。但重要的是,你首先要根據現實去做規劃。”徐小平說。

  徐小平,像一個跳動的、充滿激情的音符。在他起起伏伏的人生中,讓我們“按圖索平”吧。也希望這個旅程能為你帶來收獲。

  1978年恢複高考,在文工團工作的徐小平考進了中央音樂學院。對當時的人來說,這是最好的選擇。徐小平也這樣認為。可是,這場“婚姻”並不幸福。

  Staffers:讓咱們也從“您的大學”談起吧。當初為什麽會選擇音樂學院?如果是再選擇,還會是音樂學院嗎?

  徐小平:記得我在進入音樂學院的第一天去圖書館看小說,看到那些文字的東西被感動,就久久地感到遺憾,覺得自己應該進入北大中文係。我對文字有感覺,對音樂無天才。

  雖然音樂學院是一個偉大的學院。但我們那個時代無法選擇,我當時隻有上音樂學院一條路。我的大學不是我主動的選擇。

  那些進入自己不擅長專業的同學們,如果不喜歡自己的專業,可以通過轉係、雙學位、實踐工作、讀研、留學等方法改變自己的專業,改變自己的行業。改行最主要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其實不是考研,而是實踐。

  Staffers:那大學時代的您豈不是很痛苦?!會不會覺得日子特難熬?

  徐小平:不會啊。在中央音樂學院,我獲得了比較係統的人文教育,形成了後來我追求一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順便也理解了“古典音樂”這麽一種藝術皇宮裏皇冠上的寶石。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哈哈。

  Staffers:那麵對自己不喜歡、無天才的專業,您怎麽計劃自己的未來?都為這個計劃做了些什麽呢?

  徐小平:我發現我學的“音樂學”,是一種人文研究,而不是藝術創作(作曲、演奏、指揮),除了要懂音樂之外,更需要文史哲的訓練,才能有所成就。在音樂學院期間,我還大量閱讀了文史哲方麵的著作。毫無疑問,這是一種自我設計,一種對自己未來有意識的調整。

  特別是到了大學高年級時,我感到自己既然做不了音樂,搞文化可不能外行。所以,決定去北大聽課,結果在一年多時間裏,每周去兩次北大聽中文係的課,比如錢理群教授講魯迅,嚴家炎教授講現代文學,謝冕教授講現代詩歌……去北大聽課,路上要換三次車,走兩段路,耗一個多小時,但我一點兒也不覺道路漫長!事實上這些課對於我意義極其重大,使我受益終身。

  Staffers:沒有音樂天賦,隻有對文字的情感。那大學時代的您覺得自己的長板是什麽?又憑什麽判定它就是對的呢?

  徐小平:人的長板是從哪裏來的?不是娘胎裏帶出來的,而是通過發展自己的興趣逐漸養成的。比如我在音樂學院的時候,就琢磨著搞雜誌、辦社團、辦黑板報、辦各種活動。這些工作,和我現在做的工作,性質是一致的。如何判斷自己的長板就是真正的長板?其實很簡單:是否有社會需求和市場需求?有的話,大膽發展下去,基本不會錯。

  徐小平就這樣“人在曹營心在漢”地讀完了大學。相對而言,上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還是香餑餑,學校也包分配。這對於今天“就業難”的學生來說,簡直是個奢侈品。隻是,徐小平沒有享受這個奢侈品。

  Staffers: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呢?據說當時是可以分到文化部等部委的。為什麽不去呢?至少還能慢慢熬成個官兒吧?

這篇關於徐小平:看清現實才能有效規劃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名人故事
相關的標簽:徐小平 現實 規劃 夢想 徐小平: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