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支誌明:做科學是幸福的

Jan04

  “如果每次都痛苦,怎麽做科研?”

 如果你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還有人給你發薪水,這是什麽感覺?

 “幸福!”香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支誌明回答。對他來說,從事科學研究就是一件這樣幸福的事情。

  從上個世紀70年代支誌明進入香港大學學習化學並投入化學研究開始,20多年來,總會有人對他提出這樣的問題:做科學研究有沒有感到痛苦的時候?

 “科學家也是普通人,也會有失落的時候。”支誌明說,關鍵是,做科學就是這樣一種狀況:如果今天做不出來,就明天再做。這有什麽痛苦?科學實驗,經常都會遇到失敗。“如果每次都痛苦,怎麽做科研?”

  在支誌明看來,有兩種可能會給科研者帶來痛苦:一是一定要設定一個目標,要趕上某人;二是一定要得獎。

 支誌明說:“我喜歡科學,從來沒有打算拿獎項。”但是,獎項一直與他有緣。今天,支誌明以“金屬配合物中多重鍵的反應性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是國家設立的最高的自然科學獎項,一等獎更是以嚴謹性著稱,在2004年和2005兩個年度的評審中連續出現空缺。

  他曾經以動手能力差而著稱

 當年支誌明的老師和同學,誰也沒有想到他會有今天的成績。畢竟,在大學階段,他的學習成績很好,卻是以動手能力差而著稱。

 支誌明記得很清楚:大一時,老師對他說,你還是選數學吧。每組化學實驗你都是最後一個做完的;到了大二,又有老師遊說他,你還是做理論吧,不要做實驗了;最後到了做畢業論文的階段,支誌明兩個月的時間什麽東西也做不出來。老師很失望,再次印證了一件事情:支誌明成績很好,但是動手很差勁兒。

  支誌明不願意放棄。當年在上大學時,支誌明的數學、物理和化學的成績都不錯,尤其是數學。“我的數學背景很好。”最後他選擇化學,用他自己的話說,是與化學有“緣分”。

 在這幾個學科中,在中學求學期間,其他的老師教他很多的東西,但沒有啟發他在這些學科的思考與探索。

 “我喜歡化學,對化學有興趣。”支誌明說。他仔細研究了化學方法,最後發現他的實驗不成功的原因,除了自己的動手能力有問題,化學方法還有問題。他修改了這些方法,結果實驗便成功了。

  這堅定了支誌明從事化學研究的決心。“對於搞實驗化學的人來說,動手能力雖然重要,但如果你真的喜歡化學,可以改進自己的動手能力。別人做一遍,你可以做十遍。”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設計錯了,怎樣做都不會成功。“對做實驗化學的人來說,設計化學反應是最重要的。從事實驗化學,我要做一個好的設計者,自己可改進動手能力或找動手能力強的人去印證我的設計和思想。”

 生活沒有因得大獎而改變

  1980年,支誌明來到著名的加州理工學院學習。控製原子反應是當時研究的熱點,知道原子轉移原理的人很少,支誌明就決定以此作為他的研究方向。“ 這篇關於中科院院士支誌明:做科學是幸福的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名人故事
相關的標簽:中科 科院 院院 院士 士支 支誌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