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誌武:一個典型中國人的一生是不幸福的

Jan04

  陳誌武:製度創造幸福

  趙靈敏 《南風窗》2006年12月15日

  對許多關注中國社會問題的人來說,“陳誌武”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熟悉的名字。

  2006年,他3次回國,並通過文章、論壇、接受訪問等形式,發表他對國內問題的思考,無論從題目的廣泛程度還是單純的數量上,都遠遠多於往年。

  從“什麽妨礙了我們創業”到“中國科技新貴為什麽少”,從“過時的‘地大物博’財富觀”到“‘新重農主義’大可不必”,從“美國為什麽比任何國家都更有錢”到“中國經濟為什麽離不開新聞自由”,無所不談。

  陳教授的思考,不是對一時一事所貢獻的權宜之策,而更多的是對國家製度建設的理性呼喚。從中國人勤勞卻不富有,他看到了中國在製度建設上的落後;他認為“中國摸著石頭過河,已經過了很遠了,該考慮一下製度機製方麵的改革了”;在一次訪問中,在談到中國由於製度建設的缺乏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苦難時,他竟流下了眼淚。

  而這樣深切的關注,緣於他在2001年7月15日從上海到紐約的一次旅行。在此之前的15年,他已經從一個攜70美元隻身赴美留學的工程係窮學生,扶搖直上為美國著名學府的經濟學教授,金融定價領域的世界級權威和多個經濟學國際學術期刊的審稿人。他的研究成果曾獲默頓·米勒研究獎、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研究獎等多項重大獎勵,他被評為世界排名第202名的經濟學家,輝煌的學術前程正在他的腳下。

  但飛機上的那本《財經》雜誌某種程度結束了這種單純的學術研究生活,他發現,15年他離開時的那個中國已成為曆史,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同時經曆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的轉型。在世界曆史上,同時發生這三個轉型的國家不是太多,中國轉型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及其遭遇的困難,為做學問的人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實驗室和數據庫。

  從2001年12月,陳誌武開始在國內的媒體上發表文章,闡述他對熱點問題的看法。他幾乎馬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長期使用英語造成了漢語語感上的生疏,旅居國外使他對國內讀者的思維方式和興趣缺乏足夠的敏感度。於是,他花了8個月的時間,係統研究了自己離開後的中國現實,漸漸把握住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脈絡。

  從湖南茶陵老家拮據的農村生活到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大學城的寬敞住宅,陳誌武的人生軌跡有了質的轉變。但他似乎並沒有成功人士常有的誌得意滿,或出身草根的人幾乎不能避免的用自大小心掩飾的自卑,因為領悟透徹,他的文章總顯得平實而簡單。雖不曾謀麵,但當他用磁性、低沉的嗓音,在大洋彼岸通過電話回答我的提問時,他總是平靜和耐心的。電話線路不好時,他會為讓你聽得更清楚而提高嗓門;二、三個小時裏,他娓娓道來,偶爾會笑,幾乎從來不用專業詞匯,但卻總讓人有醍醐貫頂之感,一個學者的自信和魅力撲麵而來。

  盡管已被許多人奉為精神上的導師,但陳誌武卻認為,關注中國問題首先是給了自己追求新知識的滿足感,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本身就是目的;與此同時,能讓更多國內的人在見識上有所提升,那當然更好。但他不認為自己有能力改變社會,他認為做學問的人對社會的影響主要是長遠的,短期影響終究有限;他不是路程家,也不讚同那種激情的、天翻地覆的路程,他認同改良,認為社會的進步是漸進的、緩慢的,在這個過程中,他願意做一些推動人們改變認識這樣的基礎性工作。

  《南風窗》(以下簡稱《南》):您每年都會回國幾次,最近的一次有何感受?國內目前的問題千頭萬緒,您認為最根本的症結在哪裏?

  陳誌武(以下簡稱“陳”):我最近的一次回國是在今年8月,到過上海、香港、深圳、湖南、內蒙古等地,最大的感受是國家這麽大,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如果要求每個地方政府 這篇關於陳誌武:一個典型中國人的一生是不幸福的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名人故事
相關的標簽:陳誌 誌武 武: :一 一個 個典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