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迪:莫紮特音樂的當代人文價值

Jan04

  ——楊燕迪教授在上海音樂學院的講演

  說到底,莫紮特畢竟是18世紀啟蒙運動的兒子。他的某些精神特質與“現代人”有緣,但“現代人”卻不再具備莫紮特般的寬容、睿智、超脫和達觀。故此,我們看到,莫紮特的音樂具有奇異的多維時間性。他的音樂語言和音樂風格是18世紀的精粹結晶,但他通過音樂作品表達出來的心靈感受和人生態度,卻不僅具有特別的現代感,而且還超越古今,直接指向了永恒。

  1963年生。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音樂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全國西方音樂學會會長,全國音樂評論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第二期重點學科“音樂文化史”特色學科帶頭人,上海市高校音樂人類學E-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上海市政協委員。先後於1983年、1986年和1994年獲得學士、碩士(導師譚冰若教授)和博士學位(導師錢仁康教授)。曾留學英國,並在美國和德國進行學術研究。發表著譯近200萬字。曾獲得國家、文化部和上海市的多種榮譽稱號與學術獎勵。

  2006年是全球性的“莫紮特年”。世界各地的樂人和樂迷,紛紛舉行和參與了各類活動,隆重紀念莫紮特——這位偉大的音樂家降生於世,已經整整二百五十周年。

  這位18世紀的奧地利人(1756-1791),跨越如此巨大的時空,在21世紀的當下,通過其音樂的鳴響,仍然撥動著我們的心弦。這其中究竟蘊含了什麽樣的深意?

  可以說,這是莫紮特具有“當代性”的證明。每當他的音樂響起,我們總是感到,這音樂一點也沒有“過時”,而且,這音樂似乎根本不會“過時”,甚至,它好像就是專為我們當代人而作。毋庸置疑,莫紮特的音樂屬於“經典”。而所謂“經典”,就是經得起時間考驗,擺脫了具體時空限製,並能夠針對一切時代訴說的精神產品。在這層意義上,一切經典都是當代的,因為經典觸及了人性的根本命題。

  莫紮特的音樂究竟在什麽意義上、以什麽角度觸及了人性的根本,乃至我們覺得他的音樂直接針對我們說話?之所以如此設問,是因為我相信,這種“人文性”的切入角度,其實應該是聆聽音樂和理解音樂的真諦所在。“人文”一詞,近來在漢語世界中出現的頻率很高。我自己很喜歡這個與人的生命、人的性靈、人的精神和人的理想密切相關的概念。“嚴肅音樂”作為藝術之一,本是“人文”的一份子,並具有別的藝術無法替代的獨特“人文”價值。

  當然,談論莫紮特可以有各種不同角度。我們可以談論他的神童經曆,他的短暫人生,他的音樂技藝,他的曆史境遇,他的文化背景,等等。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美國好萊塢根據英國劇作家謝佛的話劇劇本拍攝了一部很出名的電影《阿馬丟烏斯》(按:此片在國內一般被稱為《莫紮特傳》),通過莫紮特遭作曲家同行薩列裏陷害致死的虛構傳說,探討天才、庸才、嫉妒、榮譽和信仰的複雜命題。當然,在這部電影中,莫紮特的人格遭到歪曲和貶損,讓很多熱愛莫紮特的音樂家感到不快甚至憤怒。的確,多少年來,有關莫紮特的話題何止千萬。然而,我們今天所談論的,是一個在我看來應該居於中心的論題——即討論莫紮特音樂的人文性,或者說,從人文價值的角度重新審視莫紮特。我們所關切的是,莫紮特的音樂如何提供了對人性的特殊洞察和獨特發現。

  討論莫紮特的音樂,一個很方便的參照點是將他與貝多芬(1770-1827)放在一起比較。這兩位作曲家彼此認識,同屬維也納古典樂派。貝多芬非常仰慕莫紮特,而且在很多方麵直接繼承和發展了莫紮特的藝術。然而,在不少音樂 這篇關於楊燕迪:莫紮特音樂的當代人文價值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4日,歸檔到目錄名人故事
相關的標簽:楊燕 燕迪 迪: :莫 莫紮 紮特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