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家鄉的皮影戲

Jan05

有關於作文 家鄉的皮影戲的文章,由收集,希望能幫助到您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麵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裏不可

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麵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麵偶人以及場麵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

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

2、皮影的由來:

相傳漢文帝時代(公元前179-156年),太子劉啟出生後啼哭不止,整皇宮為此苦惱不堪。一次,一個宮女偶然發現年幼的太子盯著窗外樹葉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記了啼哭,並

高興的手舞足蹈。於是,宮女們用樹葉剪成各種人形,動物的道具,用燈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太子開心。由於樹葉很快就會幹枯,保存時間太短,後來宮女們發現用牛皮做成的道

具韌性好,易保存,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皮影很快流傳到民間,勤勞智慧的人們將皮影道具的製作,表演的動作加以完善,又給皮影配以婉轉的腔調,詼諧的唱歌,形成了廣

泛流傳於民間的“皮影戲”。至宋代,皮影戲已到達鼎盛時期。到20世紀80年代,皮影戲在陝西民間都一直盛行不衰,農村人的紅白喜事,廟會、逢集、開業少不了皮影戲,隻要

有皮影戲,老百姓便從十裏八鄉趕去觀看。皮影戲是陝西民間很受歡迎的一種娛樂形式。皮影戲俗稱燈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形式之一,源於1500餘年前的中國古都長安,盛

行於唐宋,至今仍在中國民間普遍流傳,皮影選用上等牛皮,驢皮,經削、磨、洗、刻、著色等24道工序,手工精雕細刻3000餘刀而成,皮影的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

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其造型精巧別致,刻工細膩,施色考究,充分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民間藝術的倔巧淳厚。

素材——----------------------------

走近關中皮影戲

【導 語】皮影戲是陝西關中的一種民間藝術。隴縣地處關中,自然也是皮影戲流行的地區。昨天下午,好多年沒看到家鄉皮影戲的宏軍他們聽說隴縣東南鎮民間藝術團在村裏唱皮影戲,就帶上我們趕過去看了。

戲台就搭在村的一個廟裏,第一次見到演皮影戲,規模比想象中要小得多,戲台隻有一米半長、一米高左右,但幕後的工作卻不少。

皮影戲團成員:就你們這樣一般演出要多少個人?七、八個人。怎麽分工呢?分工呢這裏麵有樂隊還有演唱者。一般就是用的人比較少,人少就比較精幹,好處就是像在平時演出的時候人少、行動快,再個就是攜帶的東西都方便,用摩托車,用自行車,攜帶都很方便的,尤其是走農村裏邊的山路,方便演出。

皮影戲又名“燈影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道具戲之一,通過燈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映照在屏幕上,由藝人們在幕後操動影人,伴以音樂和歌唱來表演故事,是一種深受人民歡迎的古老而又奇特的戲曲藝術。皮影戲起源於漢代以前,發展於唐,興盛在宋朝。陝西是中國皮影戲的發源地,其皮影之盛行至今仍為全國之冠。

別看一個小小的皮影,但它製作精細、工序繁雜。材料要用上好的牛皮或驢皮泡軟才能製作。

皮影戲團成員:一塊牛皮要切成幾層,切薄之後打磨,(雕刻)以後再上顏色。

皮影的人物、動物等都是刻成側影的,用細長棍支撐來牽製表演。

皮影戲團成員:拿筷子的形式來操作這個皮影的手,腳呢,腳要動怎麽辦?腳不動,就通過你來操作就行,腳它動不了,那它整個人的活動主要是靠?主要是靠這,過來,過去,轉動這裏,轉動這個主杆就是轉身了,然後皮影動就是手動。主要是手,你看,這不是擦眼淚了嗎?她有時候就像咱們想把衣服整一整,它就可以這樣上。就這幾個手指要比較嫻熟,對,這樣要比較熟練。

皮影以秦腔為主,演唱者 和操縱者配合默契。表演技術嫻熟的,關中人稱為 “把式”,一 手拿兩個甚至三個皮影,廝殺、對打,套路不亂,令人眼花繚亂。又由於秦腔是陝西地方戲的最主要劇種,其慷慨激昂、寬音大嗓的演唱特點更使皮影戲令關中人喜歡。

皮影戲團成員:(一部戲)三十多個人,它就是換頭不換身,換頭不換身。把這個頭拿下,可以換成這個,根據劇情的需要可以換,那換等一下誰在換,是下麵的人在換,還是?我換,那你不是一個人操作嗎?我自己就能換上。

由於皮影攜帶輕便,所以一個戲團就有這一箱皮影就足夠了。為了防潮,皮影都要用厚厚的牛皮紙來裝。

皮影戲團成員:你看,我自己就可以把這些拿下來放進去,你不會玩就放不好。你看他放還要這樣,這樣放,這樣放就好放了嗎。這一類是什麽?這是文官,這是包公。那剛才那一類是什麽?是武官,文官、武官分開著放,要拿的時候就不會亂是吧。

宏軍:因為皮影戲是我們這邊的特色嘛,在南方呆了好多年沒有看見過,所以今天特意趕過來看一下嘛。

當地村民:喜歡他的唱腔,動作,經常看嗎?我常年在外麵打工,不常看,這次回來碰上就來看看。

然而,記者注意到,前來觀看皮影戲的除了宏軍他們幾個和另外幾個中青年和小孩子外,大多數都是老年觀眾。

(皮影)皮影戲團成員:觀看的主要是些農村的上了年紀的老人,年輕人不般都不大看,感覺時間長。以前像每個鎮都有一兩家,隴縣就有十多家,現在剩下五、六家。

皮影戲團成員:現在請你們去演的多不多?現在的人都忙於抓經濟,一般是農閑,比如像那些打工回來的,比如這次,機會很好,我們在這裏玩一玩,自娛自樂,有可能像這種藝術有可能就慢慢越來越少,甚至會失傳。有沒有這個擔憂?有啊,但是我們沒有這個回天之力。因為像現在文藝方麵像劇團呀這些東西都處於滑坡階段。

這位團員告訴我們,現在的皮影製作老影人幾乎都去世了,兒孫一輩又不想學,為了讓這個古老而又奇特的戲曲藝術不致於流失,他目前能做的就是演好每一場戲,讓更多的人喜歡皮影戲,傳承這一民間藝術。

皮影戲團成員:在我們演每場戲的時候就盡力地去演好每場戲,盡力盡責地盡量能得到觀眾的好評,希望觀眾和有關人士能對我們這種很古老的藝術大力地支持。

關中皮影

北院門144號,回民街靠近街尾處,是清代榜眼高嶽鬆的老宅。回民街號稱西安最熱鬧的一條街,夜晚燈火通明,是肉食者和嗜甜品者的天堂。相比之下,除了簷下滿滿當當的紅燈籠外一片漆黑的高府像是鬼宅。

主人的品味香豔而可疑,牆上掛畫裏的女人一律坦露酥胸,乳暈曆曆在目,宗祠裏的織錦鮮豔得像是唐卡,臥室床前放著纏足女人的繡花鞋,此外,牆腳的仿明立櫃裏嵌著一台立式空調。

但是高宅上演好看的皮影。一把胡琴一雙鑼鼓,一折名喚“賣雜貨”的戲。陝西口音極富肉感,即便是腰圓膀粗的老伯唱來,也帶著一股幽幽的小委屈,令我傾倒。

皮影本身是隻可遠觀的。在鬆樹和雲崖的布景上,貨郎挑著兩隻水桶,搖搖顫顫、循序漸進地調戲女娃兒,他有一部濃密的胡子,竹笠(大概是的)遮住了眼睛,像阿凡提故事裏的阿訇;女郎身輕似燕,半推半就,每次回轉,半透明的身子就帶出一輪蜃景似的光暈,叫人覺得那身子在一瞬間變狹長了,我自然想起山魈來。雖然戲文的主題是調情,雙方卻始終顯得禮貌尊重,身體接觸是萬萬沒有的。如果要凝神看那跳動的影子的細微肌理,你就會得一種瘋病。

(皮影選材以牛皮和驢皮為佳,市麵上賣的多數是塑料,雖然店主決不承認,後來在書院門古玩街瞅見的幾爿也不例外。)

接下來是拖線偶,耍的是八戒背媳婦。大嬸竟然毫不回避地站在戲台上,一手提一個貌似風箏軸的夾板,另一手五指都纏著線頭,分管八戒的手腳和耳朵。八戒正兀自感歎命犯天孤星,黃衣虎裙的悟空自天而降,緊接著大伯也邁到戲台上,大約是給了八戒什麽承諾吧,隨後是蔥綠襖水紅褲的高姑娘登場。雖然操縱線偶的隻兩人,交接是不慌不忙的。大伯幾乎一直閉著眼,隻有讓高姑娘趴上豬背時頗費了一番周折。我不明白的是大嬸怎能讓八戒一回頭,就戴上了紮得勻稱齊整的眼罩。

除了八戒的耳朵,線偶的五官是不會動的,所以無論怎樣歡蹦亂跳,總散發出死沉沉的機械氣。說起這機械氣,則自有它的魅力,尤其眼珠,竟是越呆滯越好。我喜歡的傀儡師史雲梅耶對這個非常清楚。

院深處有紅彤彤的繡樓,繡樓上有珠簾和木雕刻;天井中有井,裏麵一顆星星也映不出。

最後的關中皮影

最後的關中皮影作者:陳 旭新西部 2005年8期

在這個皮影戲徹底沒落的時代,隻有夢想和皮影戲本身的魅力支撐著藝人們對皮影戲的堅守和熱愛,但是能夠支撐多久,沒有人知道。

皮影,世人稱之為“戲劇藝術的活化石”、“活的繪畫”。中國是皮影戲的故鄉,十三世紀初,蒙古大軍將皮影帶到中亞,從此曆經五個世紀,逐步由波斯傳入埃及,再傳入土耳其,最終進入歐洲,並成為現代有聲電影的前驅。

皮影戲在世界文化藝術發展中的作用不容低估和忽視。陝西是中國皮影戲的發祥地,也是現今依然殘存著保持傳統本貌的皮影戲班子的少數省份之一。

潘京樂因《活著》而聞名遐邇

今天,人們說到陝西皮影,就不能不提到潘京樂,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中,潘京樂和大牌明星葛優、鞏俐合作,在影片裏演唱純正的皮影戲,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隨著電影在國際上獲獎,陝西皮影也隨之引起人們的關注,潘京樂成為陝西皮影戲的代表。

潘京樂是陝西華縣人。陝西的皮影戲分為東路皮影和西路皮影,華縣皮影為陝西東路皮影之代表,千百年來盛行不衰。

華縣皮影的唱腔,以細膩悠揚的“碗碗腔”為主。一個皮影班社,一般都是由簽手(操作表演),前聲(主唱),二弦、板胡、下鐺等五個人組成,小車一推,背簍一背,隨時可外出演出,逢上廟會、結婚、祝壽、小孩滿月,一盞油燈,兩張方桌,幾塊木板就可搭台表演,所以在華縣當地,皮影又叫“五人忙”。

近年來由於現代視聽媒介的普及,皮影戲演出的機會少了。皮影作為一種工藝美術品為人所愛,一些外國遊客尤喜收藏。德國皮革博物館和日本民俗博物館都有華縣皮影陳列。

在眾多的華縣皮影戲藝人中,潘京樂是個幸運者,他回憶光藝社參與張藝謀的電影《活著》時的情景:“那電影裏最早出場的是我。葛優他們從天津來我家錄音,回去後葛優在影棚裏模仿比劃。”

潘京樂收集著200多套手抄的皮影戲劇本,“現在我是華縣收集劇本最多的人。沒有人會多過我。”但說著說著,老藝人不覺黯然神傷:“我要一走,好多戲就永遠失傳了。”

我從潘家離開的時候,潘京樂的兒子潘新紅送我到門外,他對我說:“不知道西安哪家景點需要皮影班子去演出,你要知道這方麵的消息,麻煩你給我們打個電話。”我知道他的意思,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皮影班子的生計問題,他才有充裕的時間去學習父親的皮影戲技藝,畢竟潘京樂的年事已高。可是我也去西安一家景點看過合陽線胡皮影演出,觀眾也是少得可憐,這條路子未必就行的通。但是我沒有去打碎他的希望,我凝視著潘新紅的汗衫,那上麵印著“1995’台北國際偶戲節”,白色的汗衫已經變了顏色,可是它的光環還在穿衣人的心中閃耀。在這個皮影戲徹底沒落的時代,隻有夢想和皮影戲本身的魅力支撐著藝人們對皮影戲的堅守和熱愛,但是能夠支撐多久,沒有人知道。

唱皮影戲的女藝人

我在西安鼓樓附近的高家大院看合陽線胡皮影演出時,發現有一個女藝人在當“前聲”。當時我以為是臨時抽調人手的緣故,所以並沒有太在意。但是,等我來到扶風縣,找到這個縣惟一的皮影班子,卻發現了三個演唱皮影戲的女藝人。

在我的印象裏,皮影班子都是由男人構成,當我說出自己的疑問時,扶風皮影班子的女班主李海寧說:“男人們忙於生計,以前一個簽手離開班子到西安去打工了,可是這皮影戲還得唱下去,女人們就隻好替補上了。”

李海寧沒有嫁到席家時,席宗虎還是天天忙著吹嗩呐。他不僅吹奏單嗩呐、雙嗩呐出眾,而且四嗩呐及口鼻吹嗩呐更是一絕。可是李海寧的到來讓他們又恢複了扶風縣已經斷了十多年的皮影戲傳統。李海寧的父親是個老皮影藝人,演唱了一輩子皮影戲。李海寧從小耳濡目染,加上本人又心靈手巧,所以一般的皮影文戲難不倒她。她既能當“前聲”,又能當“簽手”,隻是在演武戲時,兵將人頭落地的特技,她還需要老藝人一伸援手。

這個小皮影班子開展活動後的第一次演出,讓李海寧終生難忘。他們在縣城離家不遠的街道裏搭了一個小小的皮影戲舞台,天黑以後,縣城裏等待看戲的老人和小孩竟然把街道擠得水泄不通。當他們唱響“西府碗碗腔”時,一些老人感動得掉下了眼淚,他們說“十多年都沒聽過碗碗腔了……”

“西府碗碗腔”流傳於關中西部的扶風、岐山、鳳翔、眉縣、寶雞一帶,其名得之於指揮樂隊節奏的一盞古老的、帶鈴鐺的清油燈碗。它除了板頭用秦腔戲所用的暴鼓渲染氣氛外,一盞玎玲作響的燈碗就是演唱中的“板”,“蓮花落”(節子)為“眼”,“板”“眼”相扣,使得音樂旋律和諧,唱腔急緩有序,行腔委婉曲調柔和,花音高亢激越流暢,苦音哀婉淒楚,而用在兵敗逃跑時的飛板,則有暴風驟雨秋風掃落葉的氣勢。小小的方寸之地,卻能再現場麵宏大的曆史畫卷,加上跌宕起伏的劇情,常讓觀者為之動容。所以扶風民間有“牛皮人人淌眼淚,為古人擔憂”的俗語。

過去扶風縣的皮影戲班子有十幾個,其中有一個代表人物叫李友才,乳名滿倉,人們昵稱他為“滿兒娃”。他練就一手“挑線”絕技,同時也熟悉了“西府碗碗腔”的板路和唱功。等到席宗虎、李海寧夫婦倆的皮影戲班子在扶風縣成立時,他們已經是最後一家唱“西府碗碗腔”的皮影戲班子了。

村廟裏的一場皮影戲

我曾在扶風縣城北街的一個村廟裏看到了“西府碗碗腔”皮影戲演出。

李海寧的丈夫還在眉縣演出沒有回來,李海寧召集了兩女三男,背著自己的小兒子,她的女兒則背著自己的二胡一路上蹦蹦跳跳地向縣城北街的村廟趕去。那村廟臥在一個黃土塬下,隻有一間大殿,供奉著佛和觀音菩薩。。

大家趕到寺廟的時候,一位僧人帶著許多居士出門來迎接皮影戲班子。我坐在院內,看著李海寧和其他的藝人們開始搭建皮影戲的小舞台。這舞台真像藝人們所說的那樣:“七長八短九塊木板,五葉蘆席一卷,四條麻繩一挽,十二根線串,兩個方桌一個钁頭,啥都不管”。不過李海寧他們還是做了一些改進:把帶鈴鐺的清油燈碗換成了電燈,而且是雙排的日光燈,再就是加上了音箱、話筒和擴音喇叭。六個藝人在院子裏有條不紊地忙碌起來,主持寺廟的僧人也來給他們幫忙,一些小孩好奇地從四麵八方跑來看熱鬧,小小的寺院裏沸騰起來。

李海寧的女兒坐在院子裏拉響了二胡,哀哀的音調在四周彌漫開來,四處的喧鬧在樂音中低沉了下來。夜色蒼黑的時候,舞台搭好了,寺廟裏亮起了燈,僧人帶著居士們在大殿裏誦起了經文,他們時不時還在殿堂裏變化站立的位置。法門寺的一位高僧也特意趕來,高亢的誦經聲把人們帶到佛國的安寧之中。後來,僧人帶著居士們走出大殿,開始在院內巡遊誦經,李海寧帶著其他藝人趕緊做皮影戲開演前的最後準備。

誦經聲忽然戛然而止。李海寧試試話筒,開始報幕:“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幾句吉祥話之後,李海寧告訴大家今晚演三個折子戲:《香山寺還願》、《二進宮》和《唐王征西》。

戲演了三個多小時,好像還沒有要停止的意思。李海寧的小兒子在一個老太太的懷中香甜地睡著了。當最後的一個鼓點落下以後,演出結束了,可台前的觀眾似乎興猶未盡,一些孩子等到藝人們收拾完東西才肯離去。

將皮影收進箱子,李海寧長長籲了一口氣。夜空中升起了一輪皎潔的明月,照亮了麥浪中間的小路。住在遠處的皮影藝人搭乘摩托車先走了,我們剩下的一行人也向萬家燈火的扶風縣城走去。李海寧背著熟睡的兒子,口中喃喃地說:“寶貝乖乖,寶貝乖乖,我們回家了,我們回家了……”

中國影戲

法國的喬治•薩杜爾曾寫過《電影通史》,他在第一卷論電影的曆史淵源中,沒有提到中國影戲,這不能不說是他在研究中的一個令人遺憾的疏忽,因為中國古老的影戲的確曾對電影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我國的影戲,其雛形發軔於秦漢,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漢非子•外儲說左上》有過這樣的記載:“客有為周君畫策者,三年而成。君觀之,與髹策者同狀,周君大怒。畫策者曰:‘築十版之情,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時加之其上而觀。’周君為之,望見其狀,盡成為蛇禽獸車馬,萬物之狀備具。周君大悅。此策之功非不微難也,然其用與素髹策同。”

這裏的“策”字有諸種不同的解釋,有人讀為“莢”,並說:“此條所說印今幻燈之底片。莢蓋豆莢、榆莢之莢。凡莢皆有薄膜,古者無玻璃,故取莢膜而製底片,取其易於透光也。”也有學者對此解釋提出異議,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為周君畫策者”的確是利用日光照射成影的知識,表演過精彩有趣的影像。

如果說這裏的記載還談不上影戲的話,那麽在《史記》、《漢書》等古籍中所記述的漢武帝見亡妻的故事,則稱得上是影戲的雛形。

傳說漢武帝喪妻以後,常茶飯不思,追念不已。他貴為天子,疆土遼闊,珍寶無數,但這些都不能使他心悅,他心中最珍貴的已不再是帝王的權勢,他的最大心願就是能複見亡故的李夫人。宮中總管見漢武帝思念亡妻,日漸消瘦,便前去找方土李少翁說:

“皇上思念李夫人,整日鬱悶憂傷,不知先生是否有良方可施?”

“總管大人,皇上之憂乃因想念李夫人所致,何不讓皇上見李夫人一麵呢?”

“先生所言差矣,皇上既是思念亡妻,又怎能相見呢?難道您能施仙術讓李夫人還魂複生嗎?”

“死生乃天注定,複生斷不可能,但安排李夫人讓皇上見上一麵,山人可施法術。”

總管回去稟報漢武帝,漢武帝得知消息後,立刻下詔,令方士李少翁覲見。漢武帝對李少翁說:

“朕想李夫人,你能讓朕見她一麵嗎?”

“回稟皇上,可以在遠處隔帳相望。”

“既然你能召回李夫人與朕相見,為何不能與之當麵暢敘往昔之情呢?”

“皇上容稟,人死不能複生。山人所施法術隻能召回陰魂,因是陰魂,故不得受陽氣驚擾。”

“那麽說,朕不可與李夫人敘談。”

“皇上可對夫人的倩影訴說思念之情,夫人可以聽到皇上的話語,但不能複言。當心,切不可近前,否則,陰魂受驚,便會立刻遁隱。”

“朕將照你所說,朕可以馬上見到李夫人嗎?”

“皇上須稍候幾日,夫人在陰間要趕來與皇上會麵,山高水長,少時不可至達。”

方士李少翁說的所謂法術,實際上是為漢武帝精心設計的一場幻境,他謊稱李夫人要在陰間趕路,而真實原因是要花時間在透明的石片上刻出李夫人的像。方士刻好像後,便用燭光映照石片,這樣,李夫人的影像就可以出現在帳帷之上,這就是為什麽要漢武帝在遠處隔帳相望的真正原因。

據《漢書•外戚列傳》上所說,李少翁作好準備以後,便正式安排漢武帝與李夫人見麵。“乃夜張燈燭,設帳帷,陳酒肉,而令上居他帳而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帷坐而步,又不得熟視。”

在這之中,不知方士是想借法術之說為漢武帝排遣憂愁,還是有意蒙騙皇上,以取閱尊心。但有一點確定無疑,這就是方士用透明之石刻人形,用燭光把人形的影像投射到“帳帷”之上,這個設計包含了現代幻燈的三個部分,即光源、形象與屏幕。由於那時的影像不可能做得十分逼真,所以漢武帝“不得熟視”。

方士李少翁的“法術”,其實是一項科學發明,是現代幻燈的雛形。可惜,由於方士為它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這件外衣,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棺材,使它的科學光芒不能射出,使它的科學生命受到窒息。

但是,有關幻術的製做技巧,還是以其鮮為人知的形式發展下來。據唐代《廣古今五行記》記載:“隋煬帝大業九年,唐縣人宗子賢善為幻術。”

唐縣人宗子賢在利用自己“善為幻術”的本領時,更是別出心裁。他製作了許多能透射成影的圖像,在這些圖像中,有人們熟悉的飛禽走獸和各類人像,也有人們畏懼的神鬼妖魔和日月星辰。到了夜晚,他就躲進樓房,用燭光把一佛像放映到窗口的白布屏幕上,並隨即自稱是彌勒佛轉世,能知前世罪孽和後世態體,能言吉凶禍福和指點迷津。為了求活神仙保佑,遠近無數人都帶著銀兩財物,前去朝拜。有時,當朝拜者問及自己的來世將變成什麽時,宗子賢突然將豬狗牛馬或毒蛇惡狼的影像放映到屏幕上,嚇得朝拜者魂飛魄散,待朝拜者問贖罪之法時,宗於賢便信口雌黃,行完敲詐勒索之實後,再將其轉為人形。

在古籍的記載中,雖沒有具體說明影像投射到屏幕上的方法,但從其“每夜樓上有光明,能變作佛形。”之句可以看出,宗子賢在幻術中巧妙地利用了人工光源,形象和屏幕。

盡管這類幻術在古代曾迷惑過無數愚昧的人,但也有人用科學知識掀開過迷信的外衣。宋代的儲泳把這種幻術稱為“移景法”,他說:“移景之法,類多仿佛,惟一法如烈日中影人無不見視。諸家移景之法特異,及得其說,乃穩像於鏡,設燈於旁,燈鏡交輝,傳影於紙。此術近多施之攝召,良可笑也。”

我國古代“傳影於紙”的光學方法,長時間被用於迷信騙人後,也逐漸被藝人引入作為新的表演手段。在《王昭君變文》中有“畫卷開時塞外雲”之句,通過其它背景分析,唐五代時可能就出現能表演曆史風雲變化的影戲。

公元1054年出生的張來曾在《明道雜誌》中寫道:“京師有富家之弟……甚好看影戲,每弄至斬關羽,即為泣下,囑弄者且緩之。”影戲所表現的故事情節能使人感動流淚。可見,當時影戲的表演水平已達很高的水平。

關於影戲中影人的製做方法,宋代灌園耐得翁的《都城紀勝》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後,用彩色裝皮為之。”南宋末的吳自牧在《夢梁錄》中進一步說明:“更有弄影戲者,原汴京初以素紙雕鏃,自後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妝飾,不致損壞。”

中國古老的幻術,自在表演中被應用後,便形成了中國古代的一種獨具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影戲。唐宋以後,影戲成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享受,起初,影戲出現在京師,後來,便遍及全國各地,並在各地取有不同的名稱,如“灤州影”、“驢皮影”、“皮影戲”、“影於戲”、“皮猴影”、“紙影”、“皮囡囡”等。

中國影戲隨著古代的一些國際往來,也被傳到國外。波斯學者瑞德丹丁說:“當成吉思汗的兒子繼承大統後,曾有中國戲劇演員到波斯表演一種藏在幕後說唱的戲劇。”據考證,這裏所說的就是影戲。後來,中國影戲又從波斯傳到埃及、土耳其等地。

明萬曆中葉以後,西方傳教士開始來我國傳教,他們一方麵向中國輸入了近代西方科學技術,另一方麵也把中國的優秀文化成果介紹到了國外。公元1767年,來華傳教的法國神父居阿羅德把中國影戲帶回到法國,在巴黎和馬賽表演時,引起轟動,隨後又傳至英國。特別是當德國大文豪歌德看到了中國影戲後,認為影戲是中國藝術中的瑰寶,應該讓全世界的人都能享受到這種集科學技術和表演藝術於一身的東方發明。他在1774年和1781年,兩次作過宣傳介紹,使中國影戲一度風靡歐洲。

歐洲可以說是整個幻燈和電影的發祥地。然而,不可否認,中國影戲的智慧之泉曾經滋潤過這塊發祥地,中國影戲堪稱現代電影的開山鼻祖。

它有這清澈的湖泊,有著碧綠的小河,有著多姿的荷花,有著多彩的生活。

它有這清澈的湖泊,有著碧綠的小河,有著多姿的荷花,有著多彩的生活,在哪裏,你可以體會到田園的風情,山野的熏陶,土地媽媽的關愛,藍天爸爸的懷抱。它就是我可愛的家鄉——山東.滕州。 陽春三月,春風送來涼絲絲,甜潤潤的氣息,田野上那無限明媚的春色,把小河打扮得更加妖嬈,岸邊的小草不知什麽時候偷偷的從土地裏鑽出來,在春風的吹拂下輕盈舞動,草地在陽光下像一塊碧綠色的絨毯。微風吹過,水麵上當起了一道道波紋,映在水裏的青山綠樹一會兒擴大,一會兒縮小,一會兒聚攏,一會兒散開,像調皮的魚兒在那裏遊動。

這時,我不禁要感歎道家鄉的春天,春光明媚,春色無邊,萬紫千紅,美不勝收。

夏天到來的時候,數水中嬌兒——荷花最耀眼了,荷葉擠擠的,象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又像是插滿了密密麻麻翡翠傘似的,把赤麵蓋得嚴嚴實實的。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就像神話中的仙人托起碩大的仙桃。花的底部白中泛綠,上部粉中透紅,好像一位含羞的少女遮著麵紗,輕輕走來,陽光灑在蕩漾的河麵上,泛起萬點金光,像一顆顆晶瑩的小星,頑皮的向人們泛著眼睛。

多美麗的家鄉啊!不管什麽時候,不管身在何處,我都會深愛著我的家鄉,我為有這麽一個美麗的家鄉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2)家鄉風景醉我心

我的家鄉在安徽,那裏有著名的黃山,我也好久沒回家看看了.

坐車去我家的路上,一路沒有幾家房子,每家房子很大,人也不算多,但是你一定不會因為人少,房子少而感到無聊孤單,一路上有山作伴.山故意把自己打扮得怪模怪樣:像大象,像兔子,像烏龜……千姿百態.山有高有低,高的直插去天,敢戲白雲呢!橫著看山像一條條嶺,側著看呢又成了峰,這正像古代詩人蘇軾所寫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高山上有許多樹木,雖然不是珍貴,有名的樹木,但是我認為這些樹比那些樹更有名,你看到的話也一定和我一樣想.樹木你挨我擠的,有的樹往前倒,有的傾斜著,十分有趣!樹木有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恐怕隻有畫家才能描繪出這麽多的綠顏色來呢!樹上枝繁葉茂,有許多鳥在這做巢,繁衍了好多幼雛.有一個地方的景色十分有趣,在一棵大樹下,有一塊石頭,石頭的形狀成"L"形,緊靠著樹,像一個人坐在那裏,樹葉像一把撐開的綠絨大傘,密不透風,奇怪的是,樹葉隻往石頭那一個方向長,幫石頭遮雨擋陽.

下車後,走在羊腸小道上,路旁的花朵姹紫嫣紅,競相開放.向河裏望去,河水清澈見底,還可以看見許多螃蟹在水裏爬行呢.水麵上有一排大石頭,這是通向對麵菜園的必經之路,菜園裏有著辣椒,茄子,南瓜……田野上還有菜花,每到春天下起春雨,菜花們便手拉著手兒一起吮吸著春雨,開得更豔了,這時農民伯伯一定高興得眉開眼笑,啊,真是"春雨貴如油"呀!

一天過去了.第二天早上,鳥兒們開始唱歌了,公雞也在啼鳴了,這時不得不起床了,走出屋門,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真可以稱得上第二個"鳥的天堂".

我愛我的家鄉!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聽了我的介紹,心動了吧.心動不如行動,趕快來欣賞我的家鄉的美景吧.

家鄉的社戲每兩年唱一次,所以,每到要唱戲這一年的三四月,稍峪人都在關注一件事——什麽時候開戲。隻要開戲的日子一定,我們就會望眼欲穿,盼望著這個快樂的日子快點到來。

開戲的第一天,我們小孩子都會穿上新衣服,再向大人討點零花錢,便迫不及待地奔向戲場。

午飯過後,方圓幾十裏的人都聚集到戲場,戲場裏的觀眾熙熙攘攘,個個臉上都像綻開了的花似的,滿是喜氣。鑼鼓聲、音樂聲,小攤販的吆喝聲、吵鬧聲,各種聲音匯成一首熱鬧的樂曲。戲終於開始了,“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盡管演員們都很賣力,唱得酣暢淋漓,但對我們這些小孩子來說,什麽黑臉的包公,花臉的曹操全然不感興趣,隻有老人們神情專注,戴著一頂草帽,不顧毒辣的陽光,沉浸在金戈鐵馬的世界中。

晚上是最快樂的時光,因為還要看馬戲。在我們鄉下,馬戲團隻有在唱戲的時候能到。等我跟著大人們走進馬戲團的帳篷時,帳篷裏早就人頭攢動,擠滿了觀眾。我個子小,擠到前麵才能看到舞台。什麽魔術、武術、雜技,平時隻有在電視上看到的節目,在這裏全都能看到。

寶貴的時光不知不覺就結束了,隻剩下留戀、回憶和對下次社戲的期待。

這篇關於作文 家鄉的皮影戲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優秀作文
相關的標簽:作文 家鄉 皮影戲 作文 家鄉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