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便是莫大的好

Jan05

希望這篇有關於平庸便是莫大的好的文章,能讓您有所收獲

弗洛伊德在著名的“三我”論斷中,將一個完整的“人格”剖析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以快樂為原則,追求本能的欲望;“超我”以完美為原則,遵循至高的道德規範;而“自我”以現實為原則,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使人成為貼有自己心靈標簽的個體。我們大多數人傾向於“自我”,在早上睜眼的那一刻到晚上閉眼的那一刻之間,無不“平庸”得度過。我這裏的“平庸”並不是貶義詞,而是指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也是主流人格。我覺得,能如此“平庸”,便是莫大的好了。

“本我”自然是不值得提倡的。人之所以稱之為人,不同於低等動物,就在於有大腦機能產生的意識。意識可以阻止一係列違背人類社會規則的本能行為。這便是“自我”發揮了效用。我們都是從隻知張嘴啼哭的嬰孩逐步成長起來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產生新的意識,塑造自我的人格。

而我重點要談的是,為何我提出甘於“平庸”,而不是做一個超我的人。

一方麵,在“超我”中,過分追求理想上的完美是我不讚同的。這樣的人大都不是成為“奇才”,就是成為“瘋子”。抑或在彼時被稱為瘋子,幾百年後被人認可,稱為別人口中的奇才。就拿梵高來說,他的自傳裏,譯者的跋中摘錄了一段《紐約時報》中的一段評論:“他已去百年,但他的文字依舊鮮活如初。…字裏行間始終駐守著一個真實的天才,比人想象中還要真實和精彩百倍。”幾百年後,世人終於認可了梵高。可是當他活著時,他的內心盛滿了委屈與苦楚,死後的一切讚譽他亦已無從知曉。這種認可,對他本身來說,是否有意義,有多大的意義,值得我們深思。我每每為梵高歎惋,不為他的遭遇,而為他的內心。我對他的崇敬似乎可以讓我體嚐到他艱難生活時心中的苦。或許他當初不一心執念於作畫,而是繼續做一名基督教教員或是別的,他可以清貧且安詳地度過一生。但是他不是別人,他是那個被後世稱為“奔向太陽”的人。若如我所設,後人會失去一個奇才,但於他自己,未必不是好的。

我一直對那些有著完美理想的人心懷敬畏與羨慕,也一度想成為那樣的人。但是我也十八歲了。經曆了高考,就要邁入大學這個小社會了。所以要思考的事情自然變得更加貼近現實了。有一個至高的理想與完美的人生規劃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但未必一定要實現它。我認為,盡力而為 就是最好不過的了。過分追求隻會使事情呈現“物極必反”的態勢。所謂人生,不過是對美好事物的一場又一場的追逐。追逐了,經曆了,這過程本身就是收獲,而且不會後悔。這樣一來,看看身邊的人,所謂“大家都是平凡人”也大抵如此了。每個人都看似平庸,並沒有什麽不同,但實際上卻無一不塑造了屬於自己的獨特的人格。

另一方麵,完美的道德標準也未必人人都要達到。幾周前的周末,我路過一個天主教堂,聽到裏麵正在做禮拜,就進去聽了一會。其中有一大段大致是這樣的:小偷偷了你的錢包,你不要責怪他,不要生氣。你要這樣想,他偷了你的錢,是因為他需要這筆錢,你應該寬恕他。我聽了之後恨不能理解,古有“愚孝”,這樣的善良是不是“愚善”呢?我敬佩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們,但我不夠虔誠,還未能一一理解。我總覺得,做人有善良的心是必需的,但也不能一味寬恕。

再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就是“無私奉獻”,但不得不承認的就是,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為己。我們衡量他人、集體、個人的利益的同時而為己。獻出自己的一切去保障他人的利益,這對大多數“平庸”的我們來說,並做不到,所以才會出現那些英雄、模範。在大事前人人為己,這個“己”說的小點,是“我自己”,說的寬泛點,是“與我有直接關係的親人,朋友,愛人”。我們不僅需要對自己負責,更需要對他們負責。

這篇關於平庸便是莫大的好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哲理美文
相關的標簽:平庸 人格 完美 標準 未必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