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巍巍嶽麓山 訪臨洮老子飛升之地

Jan05

這篇有關於解密巍巍嶽麓山 訪臨洮老子飛升之地的文章,希望它對您有所幫助

  定西文化中嶽麓山在甘肅臨洮縣城東邊,當地人稱東山。與湖南的嶽麓山相比,大多不被外界所知。而臨洮的嶽麓山卻與老子晚年在此留居三年,直至羽化成仙相關。

  初春的下午,順著東大街約莫步行十幾分鍾就到了。順著一條通向山上的路漫步而上,兩旁粗壯的老柳樹枝丫粗糲偉岸,看起來有好幾百年的樣子。午後柔軟的陽光安祥散漫,舉目望去,山頂上的廟宇亭台,飛簷翹角,旌幡獵獵,似有古風襲來,嶽麓山不經意地被烘托出一份澄淨超然。

  傳說老子曾“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想當年老子也許就是這樣歎口氣,搖搖頭,走吧。懷著低落的情緒離開周朝都城的吧。老子出函穀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散關(今寶雞西南),入甘肅,遊西域,回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今縣城東嶽麓山)的飛升崖“飛升”成仙。嶽麓山就此成為極富傳奇色彩之祥地。

  山上植被很好,初夏一定草木茂盛,秀麗無比。幾個工人正爬在高高的樹上修剪枝椏,期許枝葉更加茂盛,剪影映襯在透藍的天空竟也看起來有幾分動人。山路上有兩個穿紅襖的女娃走下,一定也是轉山的。拾階而上,左側牆壁沿途刻有曆代名人碑帖,大都為讚頌感歎之詞,字跡遒勁蒼朗。山窪裏冬日灌木枝條在光照下疏影婆娑,在灰藍的山脊暗影處,毫發畢現,絲絲可觸。沿著一條細長陡峭的小路,少時就來到傳說中老子留駐講經論道與飛升之地的講經台和鳳台。

  曾出使秦國的短暫經曆給老子留下深刻印象。當時秦國開地千裏,稱霸西戎,社會安定,往來民眾,豪爽熱情。甚易相處,而且秦地古風猶存,聖跡頗多,故久居東周的老子,在看到周王朝日漸衰弱頹敗後,便決定西出與秦。

  老子西行途中,經函穀關時,久慕其大名的守關令臨洮人尹喜見東麵祥雲在頭,斷定“紫氣東來”次日必有聖人經過此地。果然等到老子。尹喜問學老子,並請老子傳書與他。老子隨將所作上下篇五千言傳於關令尹藏。成為老子學說第一代傳人。尹喜是周朝的大夫,學富才高,特別喜歡鑽研天文星象,並以此來探究人間福禍,推測世道變異。尹喜聽說老子要西出函穀到遠方去,異常高興,敬仰老子的學識,便“去吏而從之”相伴西行。

  老子入秦後,“隱居以求其誌”開始了隱姓埋名的隱士生活。據史料載及民間傳說,老子騎青牛出函穀,溯渭水西行,經秦隴交界的散關,翻越隴山,進入“夷界”地區的天水、關山、渭源,在渭源,老子尋訪首陽山古隱士、伯夷、叔齊墓,渭水之源鳥鼠同穴,越關山沿濫水以至於臨洮。再到河西走廊的流沙居延澤一帶, 然後返臨洮。

  老子在臨洮結交了不少誌同道合的朋友,可料老子在臨洮生活時間較長,他在臨洮應朋友之請,講經說道,教人練氣養生,采藥治病。而眼前的一切,也都是後人幾番修建而成,半新的建築似乎勉強透出一點傳說的印記。或許,我們能從曆代詩歌中體會一番古韻。有清代狄道(臨洮古稱)人張晉詩雲:

  日月照荒台,青牛竟不見;

  函關草樹秋,風來送餘善。

  仙李何時盤,神龍逐處變;

  留得五千言,令尹受天撰。

  現今老子的《道德經》五千言被整整齊齊鐫刻在一麵大牆上,成為過往遊人必讀的一課了。

  老子出生距今2500多年。作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開創了古代思辨哲學體係,蘊含著偉大的科學智慧與物質力量,瑰集了遠古祖先對自然本質的真知灼見。五千言《道德經》思想深奧、內涵豐富,貫穿千年,流傳至今,蘊含著解決人類生存與發展問題的深邃智慧,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尼采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老子》,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世界各國燦若繁星的名家,無不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以“道”為最高範疇,奉“道法自然”為指導原則,將和諧作為終極追求的理想目標,提倡“尊道貴德重和”,主張與自然和諧相處,注重天然的真樸之性和內心的寧靜和諧,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了一個係統探討宇宙生成、世界存續“始源”和保持自然、社會、人生和諧的獨到哲學體係。

  巍巍嶽麓山,浩浩文源長。落日把最後餘暉留給嶽麓山,站在最高處駐足遠望,臨洮城盡收眼底,洮河舒展和緩地在對麵山腳下蜿蜒而去。不久,嶽麓山將春意盎然,生機勃勃。曆史的煙塵漸行漸遠,唯有先哲們的思想將一代傳一代,源遠流長。

  本文來自:定西在線(http://www.dingxi88.com/)謝謝轉載引用本文!

這篇關於解密巍巍嶽麓山 訪臨洮老子飛升之地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人文常識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