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勵誌短文:自勵

Jan05

這是一篇有關於我的勵誌短文:自勵的文章,由收集整理,希望我的勵誌短文:自勵能幫助到您

成功勵誌,我的勵誌短文:自勵

每日名言

        人生的價值在於創造一個有價的人生

每日自勵

       我之所謂生存,並不是苟活,所謂溫飽,不是奢侈,所謂發展,也不是放縱。

每日短文  目標要趁早

  有人把快樂和幸福當成了終極目標,這也值得推敲。快樂並不隻是單純的快感,類乎飲食和繁殖的本能。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最長遠最持久的快樂,來自於你的自我價值的體現。而毫無疑問,自我價值是從屬於你的目標感,一個連目標都沒有的人,何談價值呢!

  一棵樹的目標也許雕成大廈的棟梁,也許是撐一把綠傘送人陰涼。也許是化作無數張白紙傳遞知識,也許是製成一次性筷子讓人大快朵頤……還有數不清的可能性,我們不是樹,我們不可能窮盡也不可能明白樹的心思。我們是人,我們可以為自己確立一個目標,這是做人的本份之一。

  目標要趁早

  中國多窮人。貧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尤其是童年時代的貧窮,會給人留下久久滲血的傷口。即使那傷口在時間的繃帶下似乎愈合,風調雨順時恍然不覺,一旦風雨交加,就會引爆疼痛。

  《礦工的兒子》是一本講了很多貧窮故事的書,比如蔡合城幼年時代,六歲時就眼見著自家的茅屋被泥石流摧毀,七歲就學會販賣幹樹枝以換取學費。家中五代都是礦工,媽媽到礦坑口推運煤渣車,肩上永遠是磨破的血痂。蔡合城十歲時就要每晚上去推台車,從午夜十二點到淩晨四五點穿過幽深的隧道,在震驚台灣的大礦難中險些喪命……看到這些章節的時候,你會唏噓不止,但在內心的最深處,還有一份保留。這就是——你蔡合城雖然苦,但肯定不是世上最苦的人,一定還有比你更苦的人存在。

  貧苦可以成為很多人奮鬥的動力,這樣的傳奇我們也聽過很多。看到書的中間部分,果然不出我們所料,艱難困苦孕育了奮發不息的精神,蔡合城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先是以第一名的成績,成了第一位考上省立基隆中學的礦工之子,然後以一千九百六十五包泡麵充饑刻苦讀書換得了商專的文憑,喝豆漿又成就了自己的美好姻緣,成為王永慶的球童,完成了大學的學業,之後又到美國取得了教育學碩士學位,開辦了自己的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讀到這裏,你會感歎,會為蔡合城高興,會羨慕他的努力和成就。如果這本書的價值僅僅到這裏,我們依然還可找到很多同類的書籍以勵誌和鞭策自我。

  接著,我們看到了蔡合城更大的成功,他以四十多歲的“高齡”轉行到競爭非常激烈的保險業,在短短的時間內取得了令人瞠目結舌的戰績。入行第一年就成了台灣的銷售冠軍,第二年業績精進,第三年又是台灣冠軍……不過,最震撼我的還不是這些聳動的記錄,而是取得了如此顯赫成就之後的蔡合城說的如下這句話。

  “對於我們這種窮人家出身的小孩,物質方麵的需求真是很容易被滿足,反倒是心理上那種總是惶惶不安、吃一頓不知下一頓在哪裏的感覺,那種從小到大揮之不去的經濟焦慮,才是曾經窮困過的人一輩子要麵對的課題。”

  中國在迅速的變革之中,我們有太多由窮變富的成功人士,卻鮮有蔡合城這般的思考和升華。所以,我們才有那麽多富了卻並不快樂的人,富了卻沒有目標的人。窮人讀這本書,可以看到怎樣致富。富人讀這本書,可以看到怎樣安寧。無論窮人還是富人還是不太窮也不太富的人,都可以看到蔡合城內心運行的豐富軌跡,被他的慈悲和博愛所感動。

  我以為這正是本書最大的貢獻所在。蔡合城成功地解答了以上那個課題,並把他的心得和我們大家分享,他是如此的清醒和謙遜,把貧苦化為了神奇。

這篇關於我的勵誌短文:自勵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成功勵誌 我的勵誌短文:自勵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