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賞析:羅珊的麵紗

Jan05

文/毛牧青

許多曲子需要用心去聽——僅用耳朵是不夠的。《羅珊的麵紗》就是一首必須用心去聆聽去理解的曲子。

多年前我聽了英籍華裔青年女小提琴家陳美(即Venessa Mae溫妮莎)和她的樂隊全球巡回演出的“紅色熱力”(英語Red Hot Tour ,即“紅色激情之旅”。“紅色熱力”是當年我們民間簡譯稱呼)。這位母親為華人、出生於新加坡的厚厚嘴唇、帶有東南亞味道的女孩,或許與同帕格尼尼同天生日,從小就顯示出非凡的音樂天賦。5歲接觸小提琴,先後在北京及倫敦皇家音樂學院進行了係統的學習,並在10歲時與倫敦愛樂合作完成了她的處女秀。她創造了一種曾引起很大爭議的全新音樂風格,在35個國家的超過250個城市演出,她的表演吸引了大批聽眾,最終得到了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擁躉,也掀起眾多音樂家對此的讚賞與模仿。應該說,她的演奏進入我國流行圈,比法國“鋼琴王子”克萊德曼、日本“電子合成大師”繽紛之舞、希臘“新世紀音樂家”雅尼等還早些。

大約在14年前,正是“陳美熱”時,我買了陳美的《紅色熱力》CD和VCD。她以其那載歌載舞、獨特爆發力性的個人演奏風格、電子聲樂與樂曲意境和場麵互動的震撼人心魅力,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坦率講,我曾一度不太喜歡流行樂曲,但陳美用那把電子提琴演奏的激情“紅色熱力”中的所有曲子,卻是個例外,根本改變了我對電聲流行樂曲的偏見。對欣賞傳統小提琴的古典演奏的我,尤其是陳美那把價值不菲的白色電子小提琴發出的魔力般的聲音,讓我百聽不厭一直延續至今。

《羅珊的麵紗》則是前幾年讓我喜歡的曲子。它選自陳美2004年出版的專輯《繽紛之舞》。這首“麵紗”融於歐亞風格風情演繹的。它的曲調感人至深被人稱作為“當今最傷感樂曲之一”。

這首曲子最早出現在2004年拍攝的《亞曆山大大帝》巨片中。曲作者是希臘著名的配樂大師、被人們稱為“現代的瓦格納”的範吉利斯。他的許多史詩般的電子音樂作品和電影配樂深得樂迷們的鍾愛。

據史記載,公元前327年,29歲的亞曆山大大帝率大軍橫掃歐亞至波斯帝國。在索格迪亞納岩戰役中,俘虜了當地的貴族和反叛首領阿克雅提斯的家眷,他一改以往冷酷無情態度,接納戰俘還要正娶阿克雅提斯的年僅16歲女兒羅克珊娜為妻。阿克雅提斯得知後親自上門投降,自此東方行省的戰役徹底結束,打通了前往印度的道路。電影《亞曆山大大帝》中首次出現這段委婉感人的原始曲子,是作為亞曆山大與羅克珊娜新婚之夜,美女公主用自己的膽量和智慧,征服了的勇士大帝的愛情的那段床上激情戲的背景音樂,曲調溫存細膩委婉動人。襯樂以豎琴打主演奏(我感受是豎琴發聲,而且也符合那個時代現實),恰到好處地把亞曆山大和羅克珊娜野性後的溫情展現的淋漓盡致。

或許這首曲子在這部電影中比重並不大也難引起人們的注意。但與電影同年誕生改編的小提琴與電聲樂器打主的這首《羅珊的麵紗》,經過陳美深沉委婉的獨特演奏,似乎已不局限在大帝與羅克珊娜的愛情範圍了,涵蓋已遠遠超出電影的狹隘陪襯力了。我不知道這首曲子為何省略名為“Roxanne’s Veil”即《羅珊的麵紗》。或許是改編者已把“羅珊”當做所有神秘而美麗的女人的代名詞,此羅珊非彼羅克珊娜了吧。自然,由陳美演奏的這首曲子,也不是特指電影中那個羅克珊娜了。這首曲子的改編者何以突出羅珊的“麵紗”主題,這倒反襯出“麵紗”的神秘魅力,讓人們欣賞這首曲子多了一份懸念,並通過曲子的委婉和傷感,見仁見智體會到這首曲子的更廣泛的內涵。順便我再說個小插曲。“羅克珊娜”與唐代“安史之亂”的胡人將領安祿山名字諧音,而安祿山名叫“阿犖山”,姓氏本應讀作“亞曆山大”;安祿山母親是突厥人,與伊朗、土耳其等國女人名有著類似聯係。所以有人考古說這些名字可能同源。不過這裏我可不喜歡這傷感動人的故事與叛將的臭名相聯係。

範吉利斯的《羅珊的麵紗》樂曲並不複雜,基本囿於幾個自然音階的順逆波動上的小調式表現,頂多來一個八度的提升反複。但由於節奏平緩多用3、6、7等音名,曲子顯得格外憂鬱和傷感且回味無窮,給人印象極深。

樂曲開始是合成器低沉的和音節奏,像駝鈴像馬幫像一支疲憊的遠征的隊伍,沉悶而悠遠。隨即小提琴在明顯的節奏中神秘響起,道出一段悠遠、幽怨、有緣、有源的故事。纏綿悱惻的婉轉的小提琴始終勾勒著主旋,像神秘背井離鄉少女的鬱悶。

主旋曲調反複演奏,委婉而惆悵,節奏卻始終那樣沉穩,反顯小提琴音調高揚,鋼琴的琶音襯托,更顯得傷感無限。有人認為曲調展現的是風情萬種阿拉伯女郎會說話的眼睛和土耳其肚皮舞,以及男人們為什麽要去戰鬥和征服等。我卻不這樣認為,反倒覺得把它比喻一個或一群美女被蹂躪被祭祀被當戰利品消受的玩物更合適。因為曆史上無論是亞曆山大的東征擴張,還是後來的成吉思汗的西征鐵蹄,都給中亞西亞婦女帶來了空前的災難。

而樂曲後半部的亦步亦趨男和聲,像遠征的士兵、絲路的駝隊的思鄉喃喃自語和傷病陣陣哀號,更不像是廝殺戰士的號角和呼喊。整個樂曲滲透著傷感、淒涼和無奈的穿透力,卻又不失“蓄之已久其發必速”將要釋放出被壓抑的情感鬱悶,悲壯中彰顯頑強的生命力,是很有震撼力的。

整段曲子打破時空界線,我總覺得像是遊走在絲綢之路意境中,仿佛看到大漠、駝隊、蒙麵紗少女、殘陽、孤煙.……以及思念妻子兒女和家鄉的盼歸心境。這,或許是人們願意真實揭開羅珊神秘麵紗的感受吧。

每次聽這首曲子,我總會被那如泣如訴的小提琴淒美、幽怨聲所感染。空靈、縹緲和神秘在周邊彌漫,音符絲絲沁入心底觸動那最深處的G點,於是心跳和意識化作柔情的節拍和時空的隧道,下意識應和著曲子節奏,感悟著多半生曾經曆的離合與悲歡——或潸然,或追憶……這首小提琴打主的“洋曲子”,就像我國那首二胡打主的“土曲子”《睡蓮》那樣哀怨、委婉、神秘和飄渺。這兩首曲子我感受幾乎是一樣的,所以也最為喜歡。每聽一次,感動一次,而且時不時的會噙些莫名的淚水。

難怪有朋友說:聆聽《羅珊的麵紗》那個音樂精靈,那些打動心靈最深處的音符,瞬間便捕捉了我,如鬼魅般糾纏著心中許多未了之情……千年後的沙漠還是一般的輝煌在落日之下,而早先的影子早就被時間吹散了,不見蹤影,悠然而升的月光,看過那日也看著今朝,一切似乎都沒有什麽變化,又確實的變化了,玉樓歌吹,聲斷隨風,煙月不知天地改……誰是羅珊,誰又行走在殘陽餘輝下的大漠,麵紗後的羅珊又是怎樣的,可能在音樂中,那影子在你眼前拉近了又遠去,究竟是什麽樣的故事曾經在那段旅途上演繹著.明晰這一切的唯有那沙那月那時間……淒迷的傾訴,淚在流溢,心在顫栗,那日子象披上一層麵紗,想看透,卻永遠看不透。

這感受恰如其分!

但我就陳美的這曲《羅珊的麵紗》,我還是寧可自我欺騙去認定是一首淒清的愛情曲子。並願多情去浮想聯翩,還不禁口中喃喃道出——

那塊定格的傳統麵紗

已無法看清那張遮掩的容顏

但那雙大大的明眸

卻無法撩去你內心憂傷

於是異族風情的神秘

隻能留駐在風沙大漠的記憶

伴隨陣陣低沉悠遠的駝鈴

慢慢化入曆史的夢中……

……

好好欣賞《羅珊的麵紗》吧,因為它的確給人帶來極大的藝術享受!

這篇關於音樂賞析:羅珊的麵紗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小提琴 羅珊的麵紗 賞析 陳美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