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命運的黃金支點之三:過度理由效應

Jan05

  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就很少再繼續深思。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裏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麽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

  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

  老人所利用的,是由於社會學上所說“過度理由效應”。這一效應是由學家德西發現的。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實驗方法,很好地證明了過度理由效應的存在。他以生為被試,請他們分別單獨解決誘人的測量智力的問題。

  實驗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每個被試自己解題,不給獎勵;第二階段,被試分為兩組,實驗組被試每解決一個問題就得到1美元的報酬;第三階段,自由休息時間,被試想做什麽就做什麽。目的存在考察被試是否維持對解題的興趣。

  結果發現,與獎勵組相比較,無獎勵休息時仍繼續解題,而獎勵組雖然在報酬時解題十分,而在不能獲得報酬的休息時間,明顯失去對解題的興趣。第二階段時實驗組的金錢獎勵,作為外加的過度理由,造成明顯的過度理由效應,使獎勵組被試向用獲取獎勵來解釋自己解題的行為,從而使自己原來對解題本身有興趣的出現了變化。到第三階段,獎勵一旦失去,對已經的被試,沒有獎勵則就沒有繼續解題的理由,而控製被試對解題的興趣,沒有受到過度理由效應的損害,因而,第三階段仍繼續著對解題的熱情。  這個實驗說明,過度理由將對在每個人的身上都發生著作用,人們為了使自己的行為看起來合理,人們總是為發生過的行為尋找原因。在尋找原因的過程中,還往往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如果找到的理由足以對行為做出解釋,人們也就不再往更深處追尋了。 這篇關於改變命運的黃金支點之三:過度理由效應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過度 理由 效應 之三 命運 黃金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