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施正榮(1)

Jan05

對話施正榮(1),這篇文章由收集整理,有時候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就能讓人的一生改變,希望有關於對話施正榮(1)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對話施正榮(1)

葉:觀眾朋友大家好,收看軒尼詩財富人生 ,剛剛過去的2005年成就中國富豪的家電零售業,金融業以及IT產業此起彼伏的書寫著關於財富的神話,而在即將進入2006年的時候,有一個人把他在無錫的一家企業帶到了紐交所上市,一夜之間他成功的踏入了中國百億富豪的行列,然而這一切還不足以吸引人們對他高度的關注,直到2006年伊始,當他的名字和中國首富聯係在一起的時候,人們開始記住了這個名字施正榮。

葉:媒體最常問的您的一個問題,我想一般來說可能最開始要問你一個的問題就是成為中國新首富之後的感受?

施:很多人這麽問。

葉:您是怎麽回答的,您通常會有什麽樣的回答的?

施:說句心裏話,我真的沒什麽感受,因為很多人講你一夜暴富,好像一夜就把一個人給改變了,對我來講,我認為真的什麽感覺也沒有,我覺得這隻是一個人生也好,一個事業發展的過程,隻是一個過程。

葉:您之前有沒有關注過不管是福布斯也好,還是胡潤榜也好,關於國內的富豪的一個排行?

施:沒有關注過,

葉:那您知道2005年中國首富是誰嗎?

施:榮誌健是吧,聽說,好像是榮誌健.

葉:福布斯榜是榮誌健,那麽福潤榜不是很清楚?

施:不太清楚.

葉:那麽之前中國有六七年排過這個富豪排行榜,他們都是出自哪個領域,你了解嗎?

施:我想大部分都是IT行業,對,這個有所了解,因為盡管我不關心,但是我知道他們是什麽。。。。(聽不清)一般都是上市公司,這個信息都是披露的,根據一般所以說,往往之前都出於上市公司,所以中國上市公司最多的就是IT行業。

葉:我們在2005年年末的一個節目盤點的時候我們一位經濟學家就曾經斷言,說中國的新首富很可能會出現在新能源領域,您的這樣一個出現是把他的這樣一個預測變為了現實。

施:那他還是很有眼力。

葉:剛才我們談到,您所從事這樣一個太陽能的利用的行列,您的企業,一上市以後就受到的投資者的一個追捧,您認為投資者看中的是這個行業的什麽樣的一個前景?您覺得?

施:最近太陽能行業發展很快,從股市上講總體表現是不錯的,我們公司就說跟其他公司相比,就說我們是世界上最大的專業從事太陽能發電產品製造的公司之一,而且成長的速度可以講也是最快的之一,而且可以講,營運能力是最強的一個公司,所以說,跟很多其他公司相比我們是具有實實在在的業績的。並不是像很多高科技企業隻是憑那一種概念。大家都知道全球經濟發展都很快,資源消耗也在加速,據歐洲一些專業機構的最新研究,大概到2030年左右,我們儲存在地球上的煤、汽和油的消耗將達到頂峰。

葉:有這麽?似乎就覺得是學界的一個聳人聽聞呢?

施:是,是,就是這麽一個嚴峻的形勢,我們有這樣一個說法,如果再過20年各國政府還不關注尋找新的可再生能源,可能到時候連尋找可再生能源的能源都沒有了,就是這麽一個嚴峻的形勢。

葉:您從事的太陽能發電這樣一個行業,我在想,我們說起太陽能有些老百姓是有一些概念的,比如說有些人會用太陽能熱水器,那麽您的企業產品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太陽能熱水器這樣的產品呢還是?

施:我們跟太陽能熱水器完全不一樣的一個產品,我們是太陽能發電產品,事實它是一個半導體裝置,它這個裝置,我們可能對計算機芯片比較了解,它的集材和它的有很多工藝跟計算機芯片的過程是很相似的,我們所謂叫矽片,所以說它是一個半導體裝置,直接把在光的照射下把光能轉變為電能的半導體裝置,是這麽一個產品,所以它的科技含量各方麵要比太陽能熱水器高很多。

葉:您剛才談到你的產品,我知道您的產品90%是銷往美國、德國、日本,我在想這些國家為什麽要進口你的產品,而你的產品在中國找不到市場嗎?

施:怎麽說呢?這可能是西方國家一個是政府的重視,另外一個是普通老百姓的素質,他們對這個,我剛剛講了,對能源危機這個意識,至少比我們國家的國民這個意識要早很多,加上他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也很濃。我們也知道太陽能發電它現在這個成本價錢是沼氣發電的7倍,風能發電的6倍,以及我們以前火力發電的11倍,中國老百姓可能要去支付這樣一個高額的使用費用,可能在經濟上就達不到?

施:其實我們這兒有一個誤區,這麽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老百姓這個電費,每度電費增加一分錢,中國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太陽能發電市場.

葉:每度電增加一分錢就可以做到嗎?

施:對,你可以計算一下,在日本是政府在你安裝太陽能電站的時候政府是給你一次性補助,那麽在歐洲呢,在德國是采用另外一個政策,就是政府給個政策,如果我們家裝了三千瓦的太陽能發電站,那麽我發的電全部能夠賣給電力公司,我們家發的電都賣給電力公司,賣給電網,電力公司會以比一般的發電很高的價格收購,我們就講五塊錢一度電收購,這是在德國是這個收購定價,收購這個電力公司也是一個企業,他不可能自己掏錢來收購高額的電價,他會把這個多餘的成本攤銷到每個用戶,攤銷到每家每戶,在德國是這樣,每家每戶一個月隻要多付一個歐元,目前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之一,像1994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但是每家每戶一個月隻要多付一個歐元,那麽也就是我講的,如果我們國內如果每家每戶每度電多付一分錢,中國的人口是德國的多少倍?是不是?可能德國大概是一億,中國可能12億,十幾倍的人口,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太陽能市場就會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場,而且讓你每度電多付一分錢,我估計連感覺都沒有。

葉:我知道您接觸到太陽能發電是您在讀博士的時候才接觸到這個專業的,是你當時在選擇讀博士什麽專業的時候,在選擇的時候就意識到這是一個朝陽產業呢,還是一個特別的機緣?

施:應該講是一個很偶然的機遇吧,我1988年到澳大利亞去留學,第一年是作為訪問學者,當時我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物理係做訪問學者,我在國內所從事的專業是中科院上海光電所,我是從事的激光專業,激光物理,當時到國外第一年也是從事的激光與半導體材料的一種相互作用的一種工作,訪問學者是第一年,第一年當時出國就很不容易,很想尋找深造的機會,那麽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就碰到了我的導師馬丁.格林教授,馬丁.格林教授當時是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電子工程係的一位教授,在他這個電子工程係,還有一個叫太陽能光複研究中心,就是太陽能發電電池的研究中心,很巧,我當時也是碰碰運氣,就敲了他的門,當時下午五點,門一敲把我的來意說了,他說我這裏沒有工作,那麽沒有工作就沒有機會了嘛,後來我就說我並不是要找一個全職的工作,我隻是想找進一步深造的機會。然後他說請進,請進,就把我請到他辦公室。

葉:您剛才提到馬丁. 格林教授,說起來是赫赫有名,他曾經是諾貝爾環境獎的獲得者.

施:2002年。

葉:2002年,而且也被稱之為太陽能之父,您是一個外國的留學生,之前也不是在這個領域已經有些成果的,他為什麽把你請到了他的實驗室呢?

施:這個也想和我們當時出國的尤其是公派的留學生的素質有關係,在國外應該講取得了很多的成績,給外國人留下的印象,一般公派的中國留學生肯定不會差,已經形成一個概念,我後來也問他,他說一般像你們公派的學生,在國內至少是中等以上,所以說作為一個教授,他要找學生也要找一些素質比較好的。

葉:我知道您是用了新南威爾斯大學最短的時間完成了這樣一個博士學位的深造?

施:對。

葉:您為什麽能夠做得到?

施:可能我體會感覺比較深,老實說,出國之前我從來沒有想到我在技術上有所建樹,出國以後獲取了這個學習的機會,當時確實非常珍惜,一方麵可能為了生存還得在外麵做一些打工。

葉:說你還去麥當勞打工?

施:對啊,打工嗎,一打工就覺得還有這個深造讀書的機會,就特別珍惜,一珍惜,就全心全意的撲在做學問上,一做學問真的鑽進去了,覺得發現其樂無窮,當時一開始做論文,馬丁教授就跟我講,你就做太陽能電池,就讓我做這個電池,那麽我說那也挺好,我做了三個月,應該講當時轉換效率做的很高,做了19%,太陽能轉換效率在一定條件下光照在電池上表麵上有多少吸收的光會被轉為電,這是轉換效率,這是一個定義,轉換的效率越高說明這個電池越好,這是有很多技術需要攻克,這時候我聽說,當時我心裏有一種想法,我的這些師兄們都已經做的很高了,我要做一個博士論文,最起碼要比他們再做高個0.5%吧,當時是這麽一個想法,但畢竟做不到,對吧,這時候聽說樓上有另外一個課題,是薄膜太陽能電池,就是多金矽薄膜太陽能電池,這是第二代技術,是那個導師剛剛是在做的新的課題,我當時聽了這個課題特別感興趣,因為我在國內,在光電的時候也做了一些薄膜方麵的工作,也有一些相幹,我就提出來跟教授說,你現在做的已經不錯了,你真的想要改變?我說是,我想改變,他說行,那你就去吧,當時因為我們太陽能電池比較貴,貴就貴在它那個矽片,矽片很貴,矽片是占我們製造成本的70%左右,如果說把矽片的成本降下來,整個太陽能就很便宜,薄膜的技術就是為了針對這個問題,就是我不用矽片了,我把很薄很薄的矽定在像玻璃這樣的很便宜的材料上,那麽這樣成本就很低了,所以我們講叫第二代技術。老板說以後太陽能電池像複印機一樣,(聽不清),這個想法很好,可能跟我個人性格有關係,我這個人喜歡折騰,或者說喜歡挑戰,這可能是骨子裏的性格,我當時想法跟他們有點不一樣,我就做了一些實驗,三個月以後,我的實驗結果比他們所有人都好。我就跟格林教授看了我的新結果,他當時看確實做的不錯,我當時我就問他,我說是不是要沿著這個方向做下去,他說當然,因為他一百萬美金的課題已經快到最後一年了,如果沒有結果出來他也很尷尬,所以說他正式把我分到這個課題組,我隻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就把第一塊我們叫連續性的膜生長在玻璃上,應該講,用這種特殊的方法,世界上應該是第一個把這個膜成功的生在玻璃上。

葉:剛才最開始聊的時候,1988年的時候,您是我們國家應該說是比較早的公派留學生,那會兒曾經說過一句話,就是為了出國而出國,那為什麽後來又會選擇回到國內再開創自己的事業,

施:是,是這樣子,以前從來沒有想過回國,包括我的導師的夫人也問過我,問我回不回國,我說可能目前打算可能不回,然後我想回國與我們目前這個大的環境有關係,應該講還是來自於國內的發展,當時出國,也是因為覺得在國內,可能一方麵可能是當時覺得國外的月亮比國內還圓,對吧?可能是從一種財富的角度,也有是從個人發展的角度想出國,回國的話確實認為回國有用武之地,我這是通過思考總結出來的,如果我們國內早開放20年,或者六十年代就開放的話,比如這麽講,說不定很多老的華僑都會選擇回國這條路,因為我認為這個,當然像我這樣在國外混的相當不錯的,回國確實覺得回來有用武之地,那麽我能夠做比國外做的事情,那我想著回來,如果國內可能創業的環境還跟我出國當時差不多,可能我就不會回來,因為您回來不能做事了。不能做事不是浪費時間嗎?

葉:我知道你還是上海女婿呢?

施:是啊。

葉:那為什麽後來最後會選擇放到了無錫?

施:放到無錫,我覺得無錫應該講在吸引人才方麵,尤其是海歸人才方麵,我覺得他們的力度真是很大,給人感覺很親和,當時我們在無錫去也沒有什麽希望,隻有一個朋友在無錫,就把一份可行性報告扔給了他們,結果他們把這個可行性報告給了當時無錫開發區新區的領導,然後2000年8月2日,可能,我就到無錫去做第一場報告,大概講了3個多小時,講完以後,他們的領導說這個想法好,他說你是不是到無錫來,我們就需要你這樣的科學家來無錫當老板,當時我一聽,這話我第一次聽到。他這話說了確實讓我感覺很好,而且很熱情,政府出麵很熱情,我們盡管在其他地方政府也支持,總是感覺好像差一點,沒有他們那麽務實,然後在整個過程中,晚上吃晚飯也談了很多其他的一些項目,什麽美國留學生啦,什麽的,我覺得這個地方是人才濟濟的地方,所以當時就下決心到無錫去,當然下決心歸下決心,能夠找到錢投資也是很困難,當時我記得一個新區的領導在無錫的一個投資者的門口等到了三個小時也沒見到人,所以說也是很困難,最後還是無錫市的一個分管工業的一個副書記他發了一個行政命令,他們說如果你們認為施博士是一個人才,你們把他放走了? 《對話施正榮(1)》 這篇關於對話施正榮(1)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故事
相關的標簽:對話施正榮(1) 繽紛校園網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