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忍耐——不僅是一種美德

Jan05

[第三章] 忍耐——不僅是一種美德,這篇文章由收集整理,有時候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就能讓人的一生改變,希望有關於[第三章] 忍耐——不僅是一種美德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中華文明五千年,醇厚文字如美酒一般醉人。有一句成語“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還有一個詞“篳路藍縷”,都是專門用來形容創業之不易的。不易在哪裏呢?首先是要忍受肉體上和精神上的折磨。肉體上的折磨還好辦一些,挺一挺就過去了,就像發明KV殺毒軟件的王江民。王江民40多歲到中關村創業,靠賣殺毒軟件,幾乎一夜間就變成了百萬富翁,幾年後又變成了億萬富翁,他曾被稱為中關村百萬富翁第一人。王江民的成功看起來很容易,不費吹灰之力。其實不然。王江民困難的時候,曾經一次被人騙走了500萬元。王的成功,可以說是偶然之中蘊含著必然。王江民3歲的時候患過小兒麻痹症,落下終身殘疾。他從來沒有進過正規大學的校門,20多歲還在一個街道小廠當技術員,38歲之前不知道電腦為何物。王江民的成功,在於他對痛苦的忍受力,從上中學起,他就開始有意識地磨練意誌,“比如說爬山,我經常去爬山,五百米高很快就爬上去了,慢慢地爬上去也就不感覺得累。再一個就是下海遊泳,從不會遊泳到喝海水,最後到會遊泳,一直到很冷的天也要下水遊泳,去鍛煉自己在冰凍的海水裏提高忍受力。比如,別人要遊到一千米、二千米,那麽我也要遊到一千米、二千米,遊到二三千米以後再上岸的時候都不會走路了,累得站不起來了。就這樣鍛煉自己,來磨練自己的意誌。”他40多歲辭職來到中關村,麵對欺騙,麵對商業對手不擇手段的打擊,都能夠坦然麵對。所以,中關村能人雖多,倒讓這樣一個外來的殘疾人拔了百萬富翁的頭籌。

中關村還有一個人可與王江民一比,年紀卻比王江民小得多,這人就是華旗資訊的老總馮軍。馮軍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讀大學時就在北京有名的“外貿一條街”秀水街給倒貨的留學生當翻譯賺外快。畢業後他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有機會直接到外國賺洋錢,他卻因為不願意受管束而拒絕了。為了追求自由自在,他寧願跑到“村裏”自己打江山。馮軍在中關村是從小生意做起的,有個“馮五塊”的外號,因為他在推銷東西的時候,老是對人說:這個東西我隻賺你5塊錢。有媒體曾經這樣描述馮軍在村裏的生活,“馮軍一次用三輪車載四箱鍵盤和機箱去電子市場,但他一次隻能搬兩箱,他將兩箱搬到他能看到的地方,折回頭再搬另外兩箱。就這樣,他將四箱貨從一樓搬到二樓,再從二樓搬到三樓,如此往複。”這樣的生活,有時會讓人累得癱在地上坐不起來,但更需要承受的,是心理上的落差。馮軍在中關村創業,一要丟掉清華大學高材生的麵子。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中關村和馮軍幹一樣活兒的人,大多數是來自安徽、河南的農民,如中關村的CPU批發生意,60%以上都由來自安徽霍邱縣馮井鎮的農民把持著。一個清華大學的高材生,要成天與這樣一些人打交道,與這樣一些人廝混在一起,讓這樣一些人認可自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撕去“偽裝”,真正與群眾打成一片。其次,為了讓人家代理自己的產品,“村裏”那些攤主兒不論大小都是自己的爺,見人就得點頭哈腰,賠笑臉說好話。中關村那些攤主兒的素質盡人皆知,好聽的話不會多。從“馮五塊”這樣一個綽號,可以看出馮軍當時在中關村的“江湖”地位。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後來馮軍總算發達起來了,不料又遇到了新的難題,就是與郎科的優盤專利權紛爭。郎科的創始人鄧國順也是一個傳奇人物,從一個打工仔成長為億萬富翁,鄧國順隻用了短短幾年時間,中間亦經受了無數的折磨。“那種煎熬是一般人不能承受的,可是我們沒想過放棄。即使是累得快趴下,錢快花光的時候,我們也不過是想:沒錢了,再回新加坡打工,賺了錢又繼續搞。”鄧國順說的是他和創業夥伴成曉華幾年前一起開發優盤時的情景。現在鄧國順的朗科擁有優盤的專利,馮軍的華旗卻想來分一杯羹。鄧國順不答應,兩家就起了紛爭。馮軍息事寧人想和解,天天給鄧國順打電話,但是鄧國順一聽是馮軍的聲音就撂電話,逼得馮軍不得不換著號碼給他打。馮軍大小也是個老板,華旗在中關村雖然比不上聯想、方正鼎鼎大名,可也不是寂寂無名之輩,這樣低聲下氣地讓人不待見,還不都是為了公司的生意。這是創業者需要忍受的另一種精神折磨。

但是馮軍所受的折磨,與俞敏洪比起來,隻能算是小巫見大巫。俞敏洪是國內英語培訓的頭牌學校的創始人。對俞敏洪的創業經曆,盧躍剛在《東方馬車從北大到的傳奇》中,有詳細記錄。其中令人印象尤深的是對俞敏洪一次醉酒經曆的描述,看了令人不禁想落淚。

俞敏洪那次醉酒,緣起於的一位員工貼招生廣告時被競爭對手用刀子捅傷。俞敏洪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上混,應該結識幾個警察,但又沒有這樣的門道。最後通過報案時僅有一麵之緣的那個警察,將刑警大隊的一個政委約出來“坐一坐”。盧躍剛是這樣描述的:

他兜裏揣了3000塊錢,走進香港美食城。在中關村十幾年,他第一次走進這麽好的飯店。他在這種場麵交流有問題,一是他那口江陰普通話,別別扭扭,跟北京警察對不上牙口;二是找不著話說。為了掩蓋自己內心的尷尬和恐懼,勸別人喝,自己先喝。不會說話,隻會喝酒。因為不從容,光喝酒不吃菜,喝著喝著,俞敏洪失去了知覺,鑽到桌子底下去了。老師和警察把他送到醫院,搶救了兩個半小時才活過來。醫生說,換一般人,喝成這樣,回不來了。俞敏洪喝了一瓶半的高度五糧液,差點喝死。

他醒過來喊的第一句話是:“我不幹了!”學校的人背他回家的路上,一個多小時,他一邊哭,一邊撕心裂肺地喊著:“我不幹了!再也不幹了!把學校關了!把學校關了!我不幹了!……”

他說:“那時,我感到特別痛苦,特別無助,四麵漏風的破辦公室,沒有生源,沒有老師,沒有能力應付社會上的事情,同學都在國外,自己正在幹著一個沒有希望的事業……”

他不停地喊,喊得周圍的人發怵。

哭夠了,喊累了,睡著了,睡醒了,酒醒了,晚上7點還有課,他又像往常一樣,背上書包上課去了。

實際上,酒醉了很難受,但相對還好對付,然而精神上的痛苦就不那麽容易忍受了。當年“戊戌六君子”譚嗣同變法失敗以後,被押到菜市口去砍頭的前一夜,說自己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有幾個人能體會其中深沉的痛苦。醉了、哭了、喊了、不幹了……可是第二天醒來仍舊要硬著頭皮接著幹,仍舊要硬著頭皮挾起皮包給學生上課去,眼角的淚痕可以不幹,該幹的事卻不能不幹。拿“觀察家”盧躍剛的話說:“不辦學校,幹嘛去?”

俞敏洪還有一件下跪的事,在學校也是盡人皆知。那是當著幾十個人,當著自己的同學、同事,當著在飯店吃飯的不相幹的外人,俞敏洪“撲嗵”一聲就給母親跪下了。起因是,俞母將俞敏洪的姐夫招來幹事,先管食堂財務,後管發行部,但有人不願意,不知誰偷偷把俞敏洪姐夫的辦公設備搬走了。俞母大怒,也不管俞敏洪正和王強、徐小平兩個骨幹在飯店包間裏商量事,搬把凳子便堵在包間門口破口大罵。王強和徐小平看見俞敏洪站起來“大義凜然”地向門外走去,還以為他是要去跟母親做堅決的鬥爭呢,誰知這位學校的校長、萬人景仰的中國留學“教父”,“撲嗵”一聲,當著大夥兒的麵,給母親跪下了。弄得王強和徐小平麵麵相覷,目瞪口呆。

王強事後回憶說:“我們期待著俞敏洪能堂堂正正從母親麵前走過去,可是他跪下了。頓時讓我崩潰了!人性崩潰了!尊嚴崩潰了!非常痛苦!”一個外人看見這樣的場景尚且覺得“崩潰”,覺得“非常痛苦”,那麽,作為當事人和下跪者的俞敏洪會是什麽樣的感覺呢?!

現在大家都知道俞敏洪是千萬富豪、億萬富翁,但又有誰知道俞敏洪這樣一類創業者是怎樣成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的呢?他們在成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的道路上,付出了怎樣的代價,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忍受了多少別人不能夠忍受的屈辱、憋悶、痛苦,有多少人願意付出與他們一樣的代價,獲取與他們今天一樣的財富?更有甚者,當初江蘇名佳企業董事長張正基創業時,因為違逆了父親的意思,甚至被父親告到稅務局,說他偷稅漏稅,父子因此而3年斷絕往來,你知道其時張正基的心情嗎?

對創業者來說,忍耐卻是必須具備的品格。對一般人來說,忍耐是一種美德,對創業者來說,忍耐卻是必須具備的品格。電話大王吳瑞林(僑興老板)當初創業失敗,“走在路上,平時笑臉相迎的鄉鄰竟然一夜之間形同陌路,不斷有人在我身後指指點點。沒多久,孩子們就哭著回家告訴我,老師把他們的位子從第一排調到最後一排去了,學校裏的同學也不和他們玩了。”吳瑞林不得不帶著家人,“選擇了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深夜悄悄離開”,離開了生他養他的故鄉。指甲鉗大王梁伯強一次次創業,一次次辛苦累積財富,而每一次點滴積累的財富最後總是被各種各樣“莫名其妙的原因”剝奪,擱一般人早發瘋了,可梁伯強都忍下了。現在他是一個成功者。

老話說“吃得菜根,百事可做”。對創業來說,肉體上的折磨算不得什麽,精神上的折磨才是致命的,如果有心自己創業,一定要先在心裏問一問自己,麵對從肉體到精神上的全麵折磨,你有沒有那樣一種寵辱不驚的“定力”與“精神力”。如果沒有,那麽一定要小心。對有些人來說,一輩子給別人打工,做一個打工仔,是一個更合適的選擇。 《[第三章] 忍耐不僅是一種美德》 這篇關於[第三章] 忍耐——不僅是一種美德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故事
相關的標簽:[第三章] 忍耐——不僅是一種美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