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其實一生都在賣大米 (1)

Jan05

王永慶:其實一生都在“賣大米” (1),這篇文章由收集整理,有時候一篇文章,一個故事就能讓人的一生改變,希望有關於王永慶:其實一生都在“賣大米” (1)的這篇文章能對您有所幫助!

第一次聽說王永慶的名字,就是從聽到“王永慶賣大米”的故事開始的,那是在2002年左右,以後不斷有人重複這個故事,我對王永慶的了解也就是僅僅是賣大米的故事,其它的真說不上來。說來也巧,新年伊始剛剛出版的《王永慶全傳》一書,在機場就讓我看到了,自然就會收歸囊中,細細地品味這位老先生是如何“賣大米”的。

  看完此書後,一直好幾天我都在想該用篇什麽樣的文章來把這本書濃縮一下,在此前已經有兩個不錯的文題,但在真正動筆時突然冒出了這個《王永慶:一生都在“賣大米”》,我覺得挺能代表我想要表達的意思的,所以欣然采用。

  一、 從王永慶賣大米說起

  問:王永慶為什麽要賣大米?

  答:因為王永慶世代貧農,從小就在貧窮中生活,饑餓中成長,為生計15歲那年隻去日本開的米店當夥計,學會了賣大米。

  注:王永慶祖籍福建省安溪縣,清道光年間,王永慶曾祖父王天來,迫於生計漂洋過海來到台灣,並定居在台灣省嘉義縣新店鎮直潭裏,到台灣後王家世代種茶為生,父親王長庚也是個貧苦茶農,一年辛辛苦苦勞作,隻能勉強度日,有時候肚子都填不飽。1917年1月9日,王永慶就出生在此。王永慶5歲和父母一起上山撿煤賣錢補貼家用、7歲開始上小學,每天上學前要幫家裏做好多事,首先是要把水缸的水打滿,後來母親生了妹妹,王永慶每天放學後還得扛一袋50斤重的飼料回家喂豬。

  問:王永慶怎麽會在15歲就離家打工?

  答:王永慶小學畢業後家裏再供不起他繼續上學,就在父親的茶田裏打雜,後來父親要求其弟弟帶王永慶出去闖一闖。於是在1931年,王永慶15歲那年在叔叔有幫助下在素有“魚米之鄉”之稱的嘉義,找到一家米店打工,管吃管住,月工資40元。

  日本人要求很嚴,做事不能有絲毫偏差。王永慶邊幹活邊學習,每天關門後看老板怎麽記賬、如何核算成本。每天晚上睡覺後就想一天做過的事,回憶老板的每個動作、每句話,學會就記在腦子裏。就這樣到春節回家前,王永慶就籌劃自己要開一家米店。1932年在父母親戚的支持下,王永慶帶著家裏湊的200元錢和兩個弟弟到嘉義開米店。

  問:王永慶米店開張後是怎麽賣大米的?

  米店開張後,任憑永慶喊破嗓子,也沒賣出去多少,過了幾天生意更加冷清。經過觀察,王永慶發現大部分顧客都習慣於在一家店買米,而且總是選最近的那一家。他還發現每家的米裏麵都有很多糠、沙礫和小石頭等雜物,這樣兄弟三人就分了一下工,三弟外向善交際,就照顧客人和店麵,二弟內向就專挑雜物,他自己則去走街串巷搞推銷。不久他們挑過的米開始走俏,三兄弟要晚上加班加點才能供應得上白天的需求。

  如此雖然米的質量是提高了,但米的份量卻減少了,要想彌補損失,隻有增加銷售量。為此王永慶又在苦思冥想。某一天一位主婦來慕名來米店,一下子要買三鬥,但因為太重拎不動又改要一鬥,王永慶靈機一動主動要求幫顧客把米送回家。

  在送米的過程中,遇到了三家米店,有認識王永慶的人就問:“阿慶仔,怎麽送米上門嗎?”,就這樣問了幾次把王永慶問醒悟了,為什麽不送米上門?就這樣,米送到後還主動問人家三鬥米大概能吃多久,下次直接送過來就可以,不用去店裏跑了。

  這件事後,王永慶把送米上門提到米店經營的日程上來,他開始添置一些運輸工具,這樣就可以同時送很多家,減少路上消耗的時間。同時他又作了一些精心的統計,比如這家人幾口人,每天用米量是多少,需要多長時間送一次,每次送多少都一一列在本子上。送米的時候他會細心地為顧客擦洗米缸,記下米缸的容量,把新米放在下麵,陳米放在上麵。同時還了解一下顧客家發工資的日子,並記錄下來,在他們發了工資一兩天內去討米錢。就這樣最多一天可以賣出一百多鬥的米,由此王永慶米店良好的口碑在嘉義廣為流傳,大家開始爭相效仿,王永慶在米店行業的地位也就提高了。

  就這樣王永慶通過賣大米積累了資金,後又買了碾米設備,在嘉義建了一家碾米廠,一直到1941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人實施“共進共販”,王永慶的碾米廠和米店都被迫關門。然後王永慶用自己10年辛苦經營的積蓄在家鄉附近新店廣興購買了20畝的山林地,在雲林大埤和嘉義大溪厝共買了5畝水田。

  這應該是王永慶賣大米最完整的故事版本了,我以前聽到的也沒這麽多,這也是王永慶一生最初的創業曆程,也是最經典有創業故事。

  二、從小米店到石化王國傳奇

  自碾米廠和米店關門後,王永慶又開過兩個磚廠,但因汙染稻米等原因沒多久就被迫關門,以慘敗而告終。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永慶發現鄉下每戶的人家養的雞、鴨、鵝因糧食短缺沒有足夠的食物,都骨瘦如柴故沒人願意收購。王永慶就試著用菜根和粗葉,再去碾米廠買些碎米和稻殼,磨碎了混在一起喂鵝,結果成功了。

  王永慶就大量向農戶收購瘦鵝,集中飼養兩個月後就成七八斤重的肥鵝,結果王永慶又發了筆小財。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國民政府派員接管台灣。

  1946年初王永慶在嘉義車站附近投資興建了台灣最大的碾米廠,1946年10月5日正式開張。

  然後1947年2月28日,台灣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二.二八”事件,此後******加強了在台灣的軍事統治,對糧食等重要物資嚴加控製,嚴禁越區運輸糧食。

  1947年3月11日,王永慶在運回了一車稻穀後被警局以越區運糧的罪名,拘禁29天。出獄後決定放棄米生意。

  此後,王永慶開始做木材生意,開始因缺乏經驗,經營不善而血本無歸,在摯友林老先生的鼎力相助下,才得以度過難關,站穩腳跟,並從原來的木材買賣發展為收購原木與委托加工經營業務。作為一名木材商人,他也加入盜伐林木的行列,後被人告發,台灣警方向他發出了通緝令,王永慶被迫流亡日本。

  1949年******在大陸敗北,到了台灣,當時急需要有膽識的企業家來辦實業,時任台灣“行政院長”的陳誠力保王永慶回台,讓他度過一劫。

  王永慶回台後繼續做木材生意,由於******來台灣帶來大量的資金,一到台灣就大興土木,一時木材價格飛漲,王永慶充分利用這個機會,迅速發展,幾年間便牟取暴利,從一個小商人發展成為大商人。同時也覺察到了繼續做木材生意的風險和危機,並積極準備把資金投工業。

  1953年台灣當局設立“經濟安全委員會”,負責擬定玻璃、紡織、人造纖維、塑膠原料、水泥等建設計劃,恰好美國政府答應援助台灣5000萬美元用於建設。王永慶申請的項目都別人占了,到最後隻有一個破產的塑膠廠項目可供王永慶選擇,王永慶經過詳細考察,走訪學者專家,親自到日本考察,最後得出結論是:塑膠業為基礎工業,今後在台灣經濟發展階段作用是巨大的。

《王永慶:其實一生都在“賣大米” (1)》 這篇關於王永慶:其實一生都在賣大米 (1)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故事
相關的標簽:王永 其實 一生 都在 大米 王永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