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位思考

Feb20
如果一位眼科醫生為病人配眼鏡,他先摘下自己的眼鏡讓病人試戴,其理由是:“我已經戴了10多年,效果很好,就給你吧,反正我家裏還有一副。”那麽,誰都知道這是行不通的。如果醫生還說:“我戴得很好,你再試試,別心慌。”在病人看到的東西都扭曲了的同時,醫生還反複說:“隻要有信心,你一定能看得到。”那就真叫人哭笑不得了。我們常說遇事要將心比心。因此,“知彼解己”是交流的原則。這位醫生尚未診斷就開處方,誰敢領教?但與人溝通時,我們常犯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妄下斷語的毛病。因此我必須強調:“了解他人”與“表達自我”是人際溝通不可缺少的要素。首先要了解對方,然後爭取讓對方了解自己,才是進行有效人際交流的關鍵,要改變匆匆忙忙去建議或解決問題的傾向。要培養設身處地的“換位”溝通習慣。欲求別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對方。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於表達,但卻常常疏於傾聽。眾所周知,有效的傾聽不僅可以獲取廣泛的準確信息,還有助於雙方情感的積累。當我們的修養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態平和、能抵禦外界幹擾和博采眾家之言時,我們的人際關係也就上了一個台階。

如果你不向前走,誰又會推你走呢?因此,積極主動的態度,是實現個人願景的原則。我們常說:“我不會……,因為遺傳……”、“我遲到,因為……”、“我的計劃沒完成,因為……”我們總是在找借口或是抱怨,在不滿中消耗自己的生命。而人類與動物的區別正是人能主動積極地創造、實現夢想,來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所以,有效能的人士為自己的行為及一生所做的選擇負責,自主選擇應對外界環境的態度和應對方法;他們致力於實現有能力控製的事情,而不是被動地憂慮那些沒法控製或難以控製的事情;他們通過努力提升效能,從而擴展自身的關切範圍和影響範圍。積極的心態能讓你擁有“選擇的自由”。我們雖然不能控製客觀環境,但我們可以選擇對客觀現實做何種反應。積極的涵義不僅僅是采取行動,還代表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個人行為取決於自身,而非外部環境,並且人有能力也有責任創造有利的外在環境。摘自《換位思考》 這篇關於換位思考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故事
相關的標簽:換位思考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