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必有方敗定有因

Jan05

這是一篇有關於成必有方敗定有因的文章,由收集整理,希望成必有方敗定有因能幫助到您

成功必有方法失敗定有原因:

  成功有三個必要條件:

  1.下決心做一個成功的人。

  2.堅持不懈的毅力。

  3.學習成功的方法。

  一、如何使成功具有“必要性”一個人能否成功,首先取決於自己的決心。

  衡量決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自己:究竟是“想成功”,還是“一定要成功”?“想”與“要”僅一字之差,但結果卻有天壤之別。世界上大多數渴望成功的人,就是因為這一字之差、而沒有成功。“想”,是隨意的、想當然的,盲目的和非現實的。它至多隻是一種向往或一種僥幸心理。“想”成功者,其目標要麽遊移不定,要麽好高騖遠,不著邊際,因而很難整合現有資源,很難有計劃、有方法;要麽遲遲不動,要麽行動不堅決、不徹底、不持久,一遇挫折,立即為自己找個“本來就是想想而已”的借口,下台了事。而“要”則全然不同,它是明確的,有目的和現實的。“要”才會檢討自己,改變自己,創造條件,適應環境要求。“一定要”,才能獲得深刻的驅動力,而不顧任何艱難險阻,義無反顧,鍥而不舍,持之以恒。雖說成功的欲望與生俱來,但無情的現實已把它打入潛意識深處的“冷宮”。

  人們對成功茫然了,麻木了。牛頓第一定理說,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即慣性;人也是一樣,具有安於現狀的傾向,即惰性。要重新喚醒成功的欲望,從潛意識上升到顯意識,就得下“一定要成功”的決心。“一定要”不會憑空而起,決心也不會無緣無故的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因此,必須為成功找一個理由。這個理由越充分越刻骨銘心,成功的決心就越大,意誌就更堅強。成功才有必要性,付出才可能持久。但是,這個理由不可憑空捏造。

  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為爭取民族的自由、平等,與種族主義堅決鬥爭。坐牢27年,鬥爭一刻沒有停止過。最後他成功了,成了南非曆史上第一個黑人總統,並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說之所以為民族自由和平等挺身而出,“並不是受到神諭或一時的靈感和心血來潮,而是因一千次的眼淚、一千次的屈辱、一千次的絕望和痛苦!”

  人的思想意識,隻能來源於社會實踐。

  偉大的孫中山和偉大的魯迅,最初都是學醫的。他們本來基於一個相同的理由,想在醫術上成功;但後來,又都找到了另一個“成功的理由”,從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一個成了民主革命的先驅,民國大總統;另一個成了世界聞名的大文豪。否則,他們最多隻能成為好醫生。1885年,昏庸腐敗的清政府簽定了投降賣國的《中法條約》。這個屈辱的事件,激發了孫中山的愛國主義情感。他決心學醫,掌握治病的本領,以保障國民的健康,從而使國家強盛起來。從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孫中山很快成了一名小有名氣的醫生。在從醫期間,孫中山廣泛接觸社會,談論國家大事,討論中國的前途,逐漸感到中國社會的“病”比人們身體的病更為可怕,更為重要,進而得出了“醫國”比“醫人”更緊迫、更重要的結論。於是,開始秘密建立革命團體,從此走上了艱險的民主革命之路。“振興中華”就是孫中山於1905年7月在日本的一次即席講演上首先提出的。

  魯迅學醫的初衷與孫中山很相似。18歲那年,他到南京求學,後又留學日本學醫。魯迅為什麽要學醫呢?他認為,中國之所以遭受世界列強的欺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人的體格太弱。“東亞病夫”真是奇恥大辱。同時,中國的醫學也太落後了,魯迅的父親就是因庸醫所誤而過早的離開人世。魯迅想學好醫學,平時解除人民的病痛,增進大眾的健康,戰時則上前線做軍醫,為反侵略貢獻自己的力量。然而,在日本仙台學醫的第二年,一次看教學電影後加映的時事短片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當時正是日俄戰爭期間,一個中國人被俄國人收買,充當奸細,被日本兵抓獲,於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 這篇關於成必有方敗定有因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4年01月05日,歸檔到目錄成功秘訣
相關的標簽:成功之路 成必有方敗定有因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