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源於內心的平靜人生哲理

Sep15

  我們總在說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幸福的人,但是幸福究竟是什麽呢?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

  如果假設有一百萬就是擁有了幸福,又或者隻要身體健康我們就算是幸福的人,那麽想要得到幸福就變得容易了,至少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區別無非就是我們用一年還是十年的時間才能得到幸福。

  不過,也正因為幸福是一種無形的存在,我們才會在很多時候都覺得自己並不幸福,我們更願意把願望的實現當做是一種幸福,可是願望一旦實現了,我們就會很快衍生出下一個願望,然後就在這種無休無止的追求中忘記了幸福原本的樣子,我們就真的以為自己是不幸的了。

  舉個例子,這麽多年來,有一個話題一直在微博上經久不衰,就是我們究竟是要選擇在大城市裏奮鬥還是應該選擇在小城市裏安分,大家各執己見。

  其實,我們都看見了在大城市拚搏的年輕人中獲得成功的大有人在,而生活在小城市的人裏買房買車,過上了幸福的小日子的人也比比皆是。可是,不幸福的人呢?同樣有。從大城市灰溜溜離開的人,適應不了小城市的人情世故來到大城市打工的人,他們都沒能如願過上幸福的生活。

  所以,幸福還是不幸福和城市有關係嗎?其實沒有關係,否則你告訴我,究竟哪一種選擇能讓你獲得幸福呢?誰都不知道答案,除了你自己。

  在心理學上,對於幸福的研究,一直喜歡用主觀幸福感來作為切入點,而這個概念也是我迄今為止覺得對於幸福本身而言,最好的一種詮釋。

  我們的生活大部分時間都是大同小異的,但是如何能在這種周而複始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就看個人自己的本事了。有的人吃著山珍海味,卻食不知味,而有的人卻能把鹹菜稀粥喝出溫暖的感覺。有的人把加班當做是負擔,而有的人卻認為這是自己成長的機會。所以,幸福不幸福,不是沒有標準,而是根本也不需要標注,就看你是如何認定的。

  幸福是一種穩定的內心狀態,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外界的環境,也改變不了別人的生活狀態,我們唯一可以決定的就是自己的狀態,而這種對於自我狀態的把握其實就是幸福能否產生的根源。

  白岩鬆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不平靜,就不會幸福》,他眼中的幸福就是如此,與金錢、地位無關,而在於內心的寧靜。普希金也曾說過:“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以內心的寧靜作為基本特征。”

  那麽什麽才是內心的寧靜呢?內心的寧靜並不是一種消極的生活方式,而更多的是讓我們少一些焦躁,多一些從容,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感恩,少一些彷徨,多一些自信。當你有了這樣的狀態,你就會驚奇地發現,最大的改變就是你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節奏,遇到可以努力的事情,我們會不遺餘力,遇到不能強求的,我們也可以瀟灑放手。我們也不再會因為別人的喜悅或悲傷而患得患失,也不會用別人成功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人生,那些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和對於現實的不安全感也會跟著慢慢地消失。

  而這個時候,你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感受生活,你仍然可以去實現自己的願望,但是願望實現之後你不會著急去馬上實現下一個,而是懂得停留,去靜靜地感受這一次願望實現帶來的幸福。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有過幸福的體驗的時候,也就更容易記住這種感覺,而這種感覺就會像一個按鈕一樣。當你下一次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你就可以去回想曾經幸福的感覺,就像按了一下按鈕一樣,我們也就有了對抗不幸的力量,從此幸福也就會成為一種內在的循環,讓我們活在其中。

這篇關於幸福源於內心的平靜人生哲理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9月15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