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最真實的自己未必是最美好的人生哲理

Sep06

  我剛來北京工作的時候,在北京博物館通票辦公室幹過一段時間,在年底籌備新一年通票的時候,給大小博物館打電話。有的博物館是老夥伴,每年都參加博物館通票,隻需電話確認一些信息;有的博物館是新開拓的,則要和他們洽談加入事宜。

  我談了好幾個新館,印象最深的,是天津的一個博物館。這個館比較小,是清末某大人物的故居。我以為這樣的小館會欣然加入博物館通票,讓更多的人去參觀場館,了解曆史。館長是位女士,沒想到她考慮了一天之後,在電話裏拒絕了我。

  我大惑不解,問她為什麽。她說話直爽,帶著濃重的天津口音:“我為嘛要那麽多人來參觀啊?我還得給他們開燈、打掃、維護。我為嘛啊?我為嘛啊?”

  我說:“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貴館,提升知名度。”“我為嘛要提升知名度啊?我就希望別來人,別給我找麻煩。”

  她的言論超出我對博物館館長的想象,我無話可說,隻好禮貌而失望地掛上了電話。在我的認知裏,真正的博物館擔負著傳播人類文明的使命,讓盡量多的人參觀是理所當然的,可她一連說了那麽多個“我”字,顯然,她有權為這個博物館選擇她喜歡的風格與未來。

  有段時間常看相親節目《非誠勿擾》,節目中的不少男女嘉賓,無論自身條件好壞,都愛說一個詞:真實的自己。這個詞出現頻率最高的時候,是嘉賓的某些特點或性格受到眾人質疑的時候,不是大家挑刺,確實是忠言逆耳。可是,質疑的聲音越大,他們對“真實自己”的堅持卻越固執,盡管那“真實的自己”隻是不肯被承認的缺點。

  這是一個個性張揚的時代,謙虛不再總被視為美德,人人都在意對自我的表達,人人都努力要將“真實的自己”展示出來。有時候,我們誤以為和自我有關的一切都值得拚命維護,從自我出發的一切都值得用力堅持。用力過度,自我就成了自私,堅持也變成偏執。

  有一次,情感分析專家樂嘉忍無可忍,給一個正在堅持“真實自己”的女嘉賓送了一句話:“最真實的自己,未必是最美好的自己。”

  不知那個女嘉賓聽進去沒有。當不該堅持的時候還在執拗,你不僅會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還可能錯失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機會。

  崔永元在一次演講中講過一件事:

  “我問盧浮宮的負責人:‘每天來盧浮宮參觀的人特別多,你們怎麽看待如潮水一般的遊客?’這位負責人的回答讓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她說:‘這是個哲學問題。你們覺得人很多,但我們覺得人不多。因為有很多人由於經濟原因以及各種各樣的原因,一輩子也來不了盧浮宮,所以我們盧浮宮設有一個基金,專門用於讓這些人來看盧浮宮。’”

  我想起當年那個天津的博物館館長。管理博物館,可以選擇拿著政府經費,清清靜靜當一個半與世隔絕的看門人;也可以選擇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讓博物館實現“真實的自己”。

  我還是個公關新人的時候,有次在工作上犯了錯誤,被扣了工資。我有點不以為然,誰都有第一次,我是新人,我沒有經驗,為什麽要用那麽高的標準要求我?然而公司的製度告訴我,新人並沒有理由得到縱容。老板告訴我,吃一塹長一智,沒錯,但不能所有的“智”都要靠“吃一塹”得到,成功不是靠試錯得來的。

  那時的我還沒有聽到樂嘉那句話,但這件事讓我明白,不管你在自己前麵加上什麽修飾語,“沒經驗”也罷,“不屑”也罷,“沒用心”也罷,都不是犯錯誤的借口。那以後,當我遇事想堅持“真實的自己”的時候,我會先審視一下,我的堅持究竟是對好的自我的維護,還是對壞的自我的縱容。

  我監督自己在工作中反複檢查細節,而不是聽從倉促的自我;我逼迫自己站到客戶麵前去提案,而不是聽從膽怯的自我;我調好鬧鍾每天早晨起床做瑜伽,而不是聽從懶惰的自我;我答應朋友參加幾乎全是陌生人的Party,而不是聽從內向的自我。

  “自我”不是被封存陳列的文物,不是被死死遵守的原則,它是成長中的你我他的內在,需要不斷進步和完善。如果拒絕外界的質疑或批評,並且認為這是在堅持自己,這無疑是不成熟的,也是沒好處的。每個對自己負責的人,都會不斷完善自我,追尋更美好的自己吧?

  真實和美好,並不是矛盾的。我想,這也是個哲學問題。

這篇關於關於最真實的自己未必是最美好的人生哲理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9月06日,歸檔到目錄人生哲理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