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走向獨立,是從學會放棄父母開始的

Aug27

一個人想要走向自由,第一步是對父母的“去理想化”

文丨陶瓷兔子

1

前幾天跟一個姑娘聊天,挺感慨的。

她是家中獨女,畢業後留在上海,父母留在家鄉的四線小城裏,每天以跟鄰裏親戚摸牌為樂,二老自覺十分充實,她卻已經在家生了好幾場氣。

他們養老金本來就沒多少,每個月還要在牌桌上糟蹋,自己節衣縮食的,我看著也難受。那我每個月不得給他們貼補啊。我工資也沒多少還得租房子,他們怎麽就不為我考慮一下呢?

也不是不讓他們娛樂,我早早給家裏換了彩電,買了智能手機,他們為什麽就不能像其他老人一樣,看看電視玩玩手機跳跳廣場舞呢。

我反問她:他們每次輸了都會問你要錢嗎?

她想了想:那倒也沒有,老人家的牌局輸贏不大,他們自己也負擔得起,可我總不能看著他們省吃儉用無動於衷吧。

就為這事,她跟男朋友也吵了一架,男友勸她少管家裏的事,她卻覺得他不體諒自己對父母的孝心。這些憤懣兜兜轉轉的落到了一個問題上:

如果他們不打牌,那該有多好。

於是她更加頻繁的回家,每次回家更激烈的跟父母吵鬧,他們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可她父母對牌局的興趣,卻沒有減少的跡象。

她無計可施,來找我求助,我幫她分析:

你父母雖然愛打牌,但其實並沒有任何超出承受能力之外的損失,老年人本來對吃喝要求就不高,花錢買個開心也未嚐不可。他們既然沒向你開口,你又何必一定要主動給錢,把自己弄得那麽緊張,落個出力不討好呢?

對,我也知道是這個道理,她秒回,但我真的做不到。

明知道打牌不好,

那是我爸我媽,我怎麽能不管他們呢?

這句話讓我一瞬間有點出戲。

那太像是一個母親對孩子不厭其煩的教導了吧。

別跑太快;別吃甜食;別跟同學打架;別跟那個XXX玩,別學那個沒前途的專業;別跟TA結婚。

那也全都是“為你好”啊,你又曾欣然接受過嗎?

曾經綁架過你的,又被你不知不覺中拿來束縛他們,不知不覺間,聽話的和說話的兩方,早已做了顛倒。

美國心理學家Frank.S.J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概念:

一個人想要走向獨立,不可缺少的第一步是對父母的“去理想化”

這個概念有以下三個內延:

2

知道父母並不是全知全能的,他們有缺點也有優點

我們在童年時就能模糊的認識到父母的局限,比如媽媽不會彈鋼琴,爸爸也摘不來天上的星星。

但這種認知很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當我們意識到父母並不是“全知全能”後,往往又會覺得他們“啥也不能”。

沒有A的父母那麽有錢,沒有B的父母那麽有文化,沒有C的父母那一口流利的倫敦腔。

這種嫌棄往往以一種自卑的形式呈現,久而久之,那會演變成一種自毀性的戾氣:

反正我也沒希望了,那還是別努力了吧;他們也沒什麽了不起,不過就是有個好爸媽。

如果一個人遲遲意識不到父母的缺點,他就永遠沒有長大,但如果一個人總是看不到父母的優點,那他也無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3

允許自己無法滿足父母的某些要求

電影《百萬美元寶貝》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熱愛拳擊的女主角拿到了艱苦比賽的高額獎金,她欣喜的用這筆錢給母親買了新房子,滿心想著要給她驚喜,卻沒想到母親在環顧四周之後忽然氣急敗壞的說:

你知不知道,你買了這個房子我就拿不到政府的低保補助了。

女主角拿著鑰匙的手顫抖了幾下,原本欣喜的表情迅速蛻變成黯淡絕望。

我們中的很多人也是這樣的吧,將自己的情緒甚至努力的意義都寄托在父母的評價反饋上。

如果得到了讚揚就喜不自勝,可一旦沒有得到想要的反饋,就立刻會悵然若失。

而走向獨立,就意味著你要為自己的情緒和生命負責,意識到自己無論多麽努力也無法滿足父母所有的期望。

即便他們沒有給予你正麵的回應,也不會減少你所做之事的半分意義。

我認識的一個姑娘就做的特別好,她是複旦金融係的高材生,還申請到了華盛頓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可研究生畢業之後,她並沒有如父母所願進入投行、谘詢公司這種高大上的企業,而是跟男友一起跑去南非支教,還創立了一隻慈善基金。

她父母氣的要死,覺得她特別丟人,讓他們在拚孩子的同事熟人麵前說不起話,每次打電話都是一頓從頭到尾的數落,甚至還以斷絕親子關係苦苦相逼。

說真的,做慈善的壓力並不小於做金融精英,我為她能扛得住這些困苦和冷水敬佩不已,直到有次在她朋友圈看到一句話,忽然就明白了她的通透。

如果我沒辦法讓父母滿意,那就讓我自己滿意吧。感謝父母給了我生命,但是我不隻是為他們而活。

4

接受父母的世界不是圍繞你而轉的

有不少讀者問過我這樣的問題。

我爸媽吵架了,我該怎麽勸勸他們呀?

我爸好像有外遇了,我要怎樣才能挽回他跟我媽的感情?

我不想讓爸媽離婚啊,怎麽辦?

這些問題聽起來蠻心酸的,不用細想就能感覺到屏幕那頭的心急如焚。可我也隻能鐵石心腸的回一句:

不要管,除非有一方動了粗,除非他們主動來問你。

這天下沒有任何一個孩子願意看到父母吵架,爭執乃至離婚。但在婚姻中,孩子是局外人,夫妻關係才是婚姻的主體,他們選擇用什麽方式相處,選擇延續這段感情還是結束它,都是那兩個主體的選擇,而不是孩子的。

有的小孩會用“你們再吵我就離家出走”“你們敢離婚我就跳樓”之類的威脅來逼父母就範。這種方法短時期內會奏效,可然後呢?

等你走出家門,有了自己的生活,甚至也成了家之後,你還有那麽多精力來管父母之間的事嗎?而他們又如何來應對那些曾被你狠狠壓住,卻從來沒有機會被解決的矛盾呢?

你的世界裏不止隻有父母,他們的世界裏也不止有你啊。

除了是你的父母之外,他們也是誰的丈夫,誰的妻子,誰的摯友和誰的牌搭子。

就像他們曾經放過你一樣,也請"放棄"他們吧。

付出關心,也給予自由,允許他們闖些小禍,但也有能力踩下刹車,讓他們如自己所是,而不是你所期望的那個人。

彼此獨立

因為最好的關係,從來不是捆綁與約束,而是互相守望,。

-End-

這篇關於一個人走向獨立,是從學會放棄父母開始的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8月27日,歸檔到目錄人生感悟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