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代是人生的盛夏的勵誌文章

Aug23

  今天看到同學們,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四十八年前的事。四十八年前我十七歲,考取了北大中文係,也是非常的興奮,同時也有點惶惑。我想,這是跟諸位上大學的心情是一樣的。上大學對人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情,有許多問題需要認真思考。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我當年思考的,我想也是今天在座的諸位同學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度過大學四年——這人生最寶貴的時光”?

  一、大學時代:人生的盛夏

  為什麽說這是人生最寶貴的時光呢?根據我的經驗,十六歲到二十六歲是人生的黃金歲月。十六歲以前什麽都懵懵懂懂的,完全依賴於父母和老師,十六歲以後就開始獨立了,二十六歲以後就開始考慮結婚啊、生孩子啊這麽一大堆亂七八糟的事,真正屬於自己的獨立的時間就不多了。而這十六歲到二十六歲十年之間,大學四年又是最獨立,最自由的。當然如果你想延長的話,你還可以考研究生,將這四年再延長一下。如何不虛度人生中這最自由的、最沒有負擔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四年的時間,是擺在每一個大學生麵前的問題。

  作為青年人的大學生主要該幹什麽?這又讓我想起還是四十八年前我剛進北大一年級的時候,中文係給我們開了一個迎新晚會,當時的學生會主席,後來成為著名作家的溫小玉師姐說過一句話:祝賀你們進入大學,進入大學就要三樣東西:知識、友誼和愛情。愛情這東西可遇不可求,你不要為愛情而愛情,拚命求也不行。現在好多年輕人趕時髦,為時髦而求愛情是不行的。但遇到了千萬不要放掉,這是我們過來人的教訓。我在大學,其實是在中學就遇到了非常喜歡的女孩子,但是不敢,另外當時我是書呆子,就知道一門心思讀書,懵懵懂懂不知道這就是愛情。所以大學裏如果遇到了真正純真的愛情就不要放棄。知識、友誼和愛情這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樣東西,知識是美的!友誼是美的!愛情是美的!大學期間同學的友誼是最可珍貴的,因為這種友誼是超功利的、純真的友誼,同學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衝突。說實在話,進入社會之後,那種朋友關係就多多少少有些變味了,多少有利益的考慮。你們可能體會不到,我們都是過來人,現在我們大學同學喜歡聚會就是回憶當年那種純潔的、天真無邪的友誼。一生能夠有這樣的友誼是非常值得珍惜的。所以我說大學是人生最美好的季節,因為你追求的是人生最美好的三樣東西:知識、友誼和愛情。記得作家諶容有篇小說叫《減去十年》,如果我可以減去十年或二十年,如果現在是當時的話,我會和同學們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理直氣壯地、大張旗鼓地去追求知識、友誼和愛情。因為這是我們年輕人的權利!

  二、“立人”之本:打好兩個底子

  我們還要問的是,在大學期間要把自己培養成什麽樣的人?我們通常說大學是培養專家的。你在大學裏是學得專業知識技能,使自己成為合格的專業人才,以後一方麵可以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另一方麵對個人和家庭來說也是謀生的手段。我想對謀生這類問題我們不必回避。魯迅早說過:“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我們求學有這種明確的功利目的——那就是求得知識,成為專家,以後可以謀生。

  但是人不僅僅要有功利目的,他還要有更大、更高的一個目標,一個精神目標。我們所確定的上大學的目標,不能局限在做一個專業技術人才、一個學者、一個專家,更要做一個健全發展的人,有人文關懷的人。人文關懷是指人的精神問題。具體地說,你在大學時要考慮這樣兩個問題:一、人生的目的是什麽?二、怎樣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怎樣在這幾者之間建立起合理的、健全的關係?思考這樣一些根本性的問題就是人文關懷。這樣才會建立起自己的一種精神信念,以至於信仰,才能為你一輩子的安身立命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個問題大學期間解決不了,研究生階段也一定要解決,因為這是安身立命的最基本的問題。同時要不斷開拓自己的精神自由空間,陶冶自己的性情,鍛煉自己的性格,發展自己的愛好,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開掘和發展自己的想象力、審美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健全發展的人。大學的根本的任務不僅是傳授專業知識,而且是“立人”。所以大學期間要打好兩個底子。首先是專業基礎的底子、終生學習的底子。在現代社會知識的變化非常快,你將來工作需要應用的知識不是大學都能給你的。尤其是自然科學,你一年級學的某些東西到了四年級就有可能過時了,知識的發展太快了。因此,大學的任務不是給你提供在工作中具體應用的知識,那是需要隨時更新的,大學是給你打基礎的,培養終生學習的能力。今後的社會發展快,人的職業變化也很快。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你大學學物理你就一輩子搞物理,你很可能做別的事情。你在大學就必須打好專業技術知識的基礎和終生學習的基礎,這是一個底子。第二個底子就是精神的底子,就是剛剛我提到的安身立命的人文關懷。這兩個底子打好了,就什麽都不怕了,就像李玉和對她媽媽說的:“有媽這碗酒墊底,兒子什麽都能對付”。大學裏這兩個底子打好了,那麽走到哪裏你都能夠找到自己最合理的生存方式。

  前麵說過,大學裏要追求知識、友誼和愛情。我在這裏側重談一談該怎麽求知識,怎麽讀書的問題。關於讀書,周氏兄弟有兩個出人意外卻意味深長的比喻。魯迅說:“讀書如”。就像今天愛打麻將的人,天天打、夜夜打,連續地打,有時候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來還繼續打。打麻將的妙處在於一張一張的牌摸起來永遠變化無窮,而讀書也一樣,每一頁都有深厚的趣味。真正會打牌的人打牌不計輸贏,如果為贏錢去打牌在賭徒中被稱為“下品”,賭徒中的高手是為打牌而打牌,專去追求打牌中的趣味的。讀書也一樣,要為讀書而讀書,要超功利,就是為了好玩,去追求讀書的無窮趣味。周作人也有一個比方,他說:“讀書就像煙鬼抽煙”。愛抽煙的人是手嘴閑空就覺得無聊,而且真正的煙鬼不在抽,而是在於進入那種煙霧飄渺的境界。讀書也是這樣,就在那種讀書的境界——它是其樂無窮的。我們的教育,特別是中學教育的最大失敗就在於,把這如此有趣如此讓人神往的讀書變得如此功利、如此的累,讓學生害怕讀書。我想同學們在中學裏都是深有體會的:一見到書就頭痛,其實要是我一見到書就高興,就興奮。中學教育把最有趣味的讀書變成最乏味的讀書,這是我們教育的最大失敗。現在同學們進入大學後就應從中學那種壓抑的、苦不堪言的讀書中解放出來,真正為趣味而讀書,為讀書而讀書,起碼不要再為考試去讀書。這裏涉及到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讀書是為什麽?讀書就是為了好玩!著名的邏輯學家金嶽霖先生當年在西南聯大上課,有一次正講得得意洋洋、滿頭大汗,一位女同學站起來發問——這位女同學也很著名,就是後來的巴金先生的夫人蕭珊女士——:“金先生,你的邏輯學有什麽用呢?你為什麽搞邏輯學?”“為了好玩!”金先生答道,在座的同學們都覺得非常新鮮。其實“好玩”二個字,是道出了一切讀書、一切研究的真諦的。

  還有一個問題:讀什麽書?讀書的範圍,這對同學們來說可能是更現實的、更具體的問題。魯迅先生在這方麵有非常精辟的見解:年輕人大可看本分以外的書,也就是課外的書。學理科的偏看看文學書,學文學的偏看看科學書,看看別人的研究究竟是怎麽一回事。這樣對於別人、別的事情可以有更深切的理解。周作人也自稱是雜家,他主張大家要開拓自己的閱讀範圍,要讀點專業之外的書。

  因此所謂如何讀書,讀什麽書實際上是如何設計自我的知識結構的問題。大學期間自我設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麵就是知識結構的設計。周作人對知識結構的設計能給我們很大啟發,他說:我們的知識要圍繞一個中心,就是認識人自己。要圍繞著認識人自己來設計自己的知識結構,周作人提出要從五個方麵來讀書:第一,要了解作為個體的人,因此應學習生理學(首先是性知識)、心理學、醫學知識;第二、要認識人類就應該學習生物學、社會學、民俗學和曆史;第三、要認識人和自然的關係,就要學習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等知識。第四、“關於科學基本”,要學習數學與哲學;第五、“關於藝術”要學習神話學、童話學、文學、藝術及藝術史。他說的這些方麵,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略知一二。既精通一門,同時又是一個雜家,周作人提出的這一點並不是做不到的。

  那麽在大學期間我們如何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呢?怎樣打基礎呢?我有這有這樣一個看法,提供給大家參考。我覺得大學期間的學習,應該從三個方麵去做。

  第一方麵,所有的學生,作為一個現代知識分子,都必須學好幾門最基礎的課程。一個是語言,包括中文和外語,這是所有現代知識分子的基礎。順便說一下,這些年人們越來越重視外語的學習,你們的外語水平都比我強得多了,我非常羨慕。但是卻忽略了對中文的學習,包括許多學中文的學生甚至到了博士階段還有文章寫不通,經常出現文字、標點的錯誤。有一些學生外文非常好,中文非常差,這樣一個偏倚就可能失去母語,造成母語的危機。這是一個令人非常焦慮的問題。越是像北大這樣的學校,問題越嚴重。作為一個健全的現代中國知識分子,首先要精通本民族的語言,同時要通一門或者兩門外文,不能偏廢。在注意語言的同時,還有兩門學科的修養值得注意。一個是哲學,哲學是科學的科學,哲學的思維對人很重要,無論你是學理的還是學文的,都要用哲學的思維考慮問題,有沒有哲學思維是很重要的問題。還有一個是數學,數學和哲學都是最基礎的學科,也同樣關係著人的思維問題。當然,不同的專業對數學和哲學的要求不一樣。比如學經濟學的人,必須有很高的數學修養。對學中文的人,數學修養雖然不必那麽高,但是你也要有一定的修養,數學是訓練人的思維能力與想象力的。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要求,但所有學科的所有學生都要打好一個語言、哲學與數學的底子。這是關係到你的終生學習與終生發展的基礎。

  第二方麵,必須打好自己專業基礎知識的底子。我認為在專業學習上要注意兩個要點。一個是要讀經典著作。文化講起來非常玄、非常複雜,其實都是從一些最基本的經典著作生發出來的。就我所知道的中國古典文學而言,中國早期的文史哲是不分的,中國的文史哲、中國的文化其實都是從幾本書生發出來的,就是《論語》、《莊子》、《老子》這幾本書,看起來很簡單,但以後的中國文化就是由這些原典生發開來的。我帶研究生,盡管學的是現代文學,我也要求他們好好地讀《論語》,讀《莊子》,讀《老子》,有時間還要讀《史記》,學文學的要讀《文心雕龍》,就這麽幾本書,並不多。當然,這屬於補課,按說這幾本書,在大學期間就要下功夫好好地讀,把它讀得比較熟。讀的時候最好讀白本,讀原文,千萬不要去讀別人的解釋。必要的時候看一點點注釋,主要應該麵對白本原文、麵對原著,你反複讀,讀多了自然就通了。有這個以後你的學術發展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就我的專業——現代文學而言,我就要求學生主要要讀三個人的著作:魯迅、周作人、胡適。把這三個人掌握了,整個中國現代文學你就拎起來了,因為他們是領軍人物。專業學習要精讀幾本書,幾本經典著作,在這幾本經典著作上必須下足夠功夫,把它讀熟讀深讀透。這是專業學習的第一個要點。第二個要點是掌握專業學習的方法。通過具體學科、具體課程的學習,掌握住專業學習的方法。(名人名言 ))這樣在專業方麵,你既打了基礎,有經典著作做底子,同時又掌握了方法,那麽以後你就可以去不斷深造了。我剛才說過理科學生也要學文,那麽學什麽呢?我也主張讀幾本經典。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幾個原點性的作家、作為這個民族思想源泉的作家,這樣的作家在他這個民族是家喻戶曉的。人們在現實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到這些原點性作家這裏來尋找思想資源。比如說所有的英國人都讀莎士比亞、所有的俄國人都讀托爾斯泰、所有的德國人都讀歌德,每個民族都有幾個這樣的大思想家、大文學家。這些大思想家大文學家,是這個民族無論從事什麽職業的人都必須了解的,也是這個民族的知識的基礎、精神的基礎、精神的依靠。具體到我們民族,如果你對文學有興趣,大體可以讀這樣幾本書:首先是《論語》、《莊子》,因為這兩本書是中國文化的源泉,最早的源頭。第二,如果你對文學有興趣就必須讀《詩經》、《楚辭》,還要讀唐詩。唐代是中國文化的OK時期,唐詩是我們民族文化青春期的文學,它體現了最健全、最豐富的人性與民族精神。第三是《紅樓夢》。這是總結式的著作,是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第四個是魯迅,他是開現代文學先河的。我覺得理工科學生即使時間不夠,也應該在以上所談的那四五個至少一兩個方麵認真讀一點經典著作。我建議開這樣的全校性選修課,你們修這樣一兩門課。有這樣一個底子,對你以後的發展很有益處。

  第三方麵,要博覽群書。要學陶淵明的經驗——“好讀書不求甚解”,用魯迅的話說就是“隨便翻翻”,開卷有益,不求甚解。在北大有無數的講座,我鼓勵我的學生都去聽講座,聽多了你就不一樣了。我們北大有個傳統,聽課的有一半的是旁聽的。課堂上老師姑妄講之,學生姑妄聽之。你睡著了也不要緊,懵懵懂懂也聽到了幾句話,這幾句話就能讓你受益無窮。我們曾經開玩笑,也是北大人比較自豪的一點,說“我們的學生就是四年睡在寢室裏不起床,他聽也聽夠了。”因為那地方信息廣泛,什麽消息、什麽人都有,聽夠了出去就可以吹牛。你不要看是北大學生就怕他,他雖然什麽東西都知道一點,但其實大部分都是聽來的。他雖然不求甚解,但他知道一點兒就比你高明。所以你們每個人底子打好了,然後就博覽群書,知識有的是讀來的,有的是聽來的。人才是熏陶出來的,是不經意之間熏出來的,不是故意培養出來的。

  我做王瑤先生的學生,王先生從來不正兒八經給我們上課,就是把我們帶到他客廳沙發上胡吹亂侃,王瑤先生喜歡抽煙鬥,我們就是被王先生用煙鬥熏出來的。我現在也是這麽帶學生,我想到什麽問題了,就讓學生到我家的客廳來和他們聊天,在聊天中讓學生受益。真正的學習就是這樣,一邊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把基本的經典讀熟、讀深、讀透,一邊博覽群書,不求甚解,對什麽都有興趣,盡量開拓自己的視野。從這兩方麵努力,就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如果你還有興趣,那麽就讀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就要進行專業的訓練,博士生在專的基礎上還要博。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應該是根據不同的人生階段來設計,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這篇關於大學時代是人生的盛夏的勵誌文章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8月23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