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才是你人生開掛的秘籍

Mar21

文/依雲

1

生活中我們如果無法改變風向,可以調整風帆;無法左右天氣,可以調整心情;事情若無法改變,那就去改變觀念。

隻有學會對常規說“不”,我們才能去做真正特別的事情。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

那麽,我們怎樣才能在生活中甄別並作出“最優選擇”,而不是“滿意選擇”呢?

這就源自於每個人內心的標準,一個人標準的高低決定了你作出選擇的層次。

《精進》一書中舉了一個薩爾曼的事例,他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又在哈佛讀MBA,畢業後在一家金融公司做高級分析師,在很多人眼裏,他是妥妥的人生贏家,學業事業雙豐收,可是在業餘時間,他卻發現自己更擅長做老師,他獨特的教學方法可以讓那些不適應課堂教學和成績落後的學生後來者居上,這個發現讓他探索到他人生中更多可能,於是一發不可收拾,他利用工作以外的時間開始上傳視頻教學課程,並且全部免費發布。

當這項工作越來越占用時間,一度發展到他必須要在工作和業餘之間做出選擇時,常理上,我們大部分人可能會選擇繼續在原公司任職,安穩體麵,又衣食無憂,可是薩爾曼卻選擇了後者,因為對他來說,他覺得後者更具有意義和價值。經曆過艱難、窘迫、困境之後,他所創辦的“可汗學院“”倡導的“翻轉課堂”教育模式引發了全球教育界的反思和變革。

可見,滿意選擇讓人平庸,而最優選擇卻讓人出眾,甚至對社會產生特殊意義。

2

《一代宗師》對格局有很好的詮釋,即“看自己、看天地、看眾生”。

這個網絡發達,屏讀時代的到來,讓格局這個詞,出現在我們眼底的頻率也越來越高。

教育孩子,有人說,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所以家長格局要高;

職場競爭中,有人說,不與小人一般見識,要“宰相肚裏能撐船”;

社會關係裏,有人說,吃虧是福,心胸不可狹隘,不與他人斤斤計較,大度兼容,則萬物兼濟。

那麽,究竟何為格局?

采銅在《精進》一書中把格局分為了四種:

第一種為零度格局,即盲眾。

這種格局的人往往無目標或者以追逐當下潮流為生活準則;

眼界停留在流行文化以及身邊親友的觀點上;

奉行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信念,容易盲從,生活中我們常說的諺語“牆頭草,風往哪吹往哪倒”,說的就是這種格局的人。

第二種為一度格局,即逐利者,也就是《一代宗師》裏的所謂“看自己”。

這種格局的人往往是利己主義者,生活中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眼界停留在與逐利相關聯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很多人會有比較完善的常識體係,對利益機會比較敏感 ;

信念上,他們篤信叢林法則,認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篤信能力越強,利益越大。

第三種為二度格局,即理念之人,也就是《一代宗師》裏的“看天地”。

這種格局的人,他們畢生的行動就是追求和捍衛真理;

比一般人有更高的眼界,對某個甚至多個知識領域有非常深入、係統的鑽研,並能提出極具創造性的觀點;

追尋人生價值和真理,是他們的畢生信念。

第四種為三度格局,即至善之人,也就是《一代宗師》裏的“看眾生”。

這種格局的人以改良社會、增進人類的福祉為目標;

眼界很高,對他人有很強的同理心,有理念人的共性,對人類社會發展有更深刻認識;

他們的信念是努力改善世界,減少世界的苦難和不公,其中不乏一些人有堅定的宗教信仰。

反觀一下自己,你處於什麽格局?

縱觀我們身邊的人,多的是零度格局和一度格局的人,而二度和三度格局的人則少之又少。

假如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容器,你能裝多少“水”?

有的人可以盛得下侮辱、批評、攻擊、成敗得失,內心猶如一個大湖,給把火可以瞬間澆滅,給包鹽可以瞬間稀釋,試問自己,我能做得到嗎?

所以,看一個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贏了多少人,要看他成就了多少人,看一個人的結局,就要看他有多大格局。

3

當我們明白了自己的格局所在,就對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如果把格局比喻成一個階梯,那麽,隻有在自己現有格局的基礎上,不斷的向上攀爬,才能看到更大更廣的世界。

拿出一些勇氣,做一些沒有做過的嚐試,打破那些貼在自己身上的身份和標簽,為自己設定一個更高的目標,才能在麵對各種選擇時,遊刃有餘,擇出最優的那一個。

麵對選擇,我們要考慮的是,

我要做什麽,而不是我應該做什麽;

我擅長做什麽,而不是隻能做什麽;

我未來是誰,還能是誰,而不是我現在是誰,隻能是誰。

社會的變化,文化的更新,時代的更迭,都像滾滾不停的江水,奔流不息,任何人都不可阻擋,唯有不斷打磨自己的屬性,鍛造出更加全麵和獨特的自己,才能不被滔滔的洪流所吞噬。

當我們陷入人生的困局時,困住我們的不僅有外界的客觀因素,還有我們過往經曆中的種種習慣和思維模式,找出我們潛意識中的隱含假設,對其修改、校正、才能讓自己的思維重新處於活躍狀態,為自己找出更多選項,並進行嚐試。

比如,我們經常會遇到的青春期的孩子逃學,職場中員工的頻繁跳槽,之所以逃,都是因為遇到了潛意識的隱含假設,就是,假如,我離開這個地方,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我就會有一個新的開始,我就能開創新的局麵;

而事實真的如此嗎?看看我們身邊的事例,就知道了。

一個頻繁逃學的孩子,到了另一所學校,依然還是學不下去;

一個頻繁跳槽的員工,到了另外的公司,依然還是會有新的問題。

深究起來,就是他們都陷在了“無路可走”的假象當中,隻把原因鎖定在客觀外界,而沒有對自己做更深層麵的認知,所以,對於他們來說,選擇隻有一個,那就是離開,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在這不行,到哪你都不行”。

一生就這樣蹉跎著,庸碌而過。

而唯有改變,不斷的修正自己、重塑自己,讓自己在被修剪之後,能發出新芽來,你才能變成到哪裏都會發光的金子。

4

人生多變,它就像一個故事,有衝突,有轉折,有OK,有暗流,也有伏筆,而要成為一個贏家,需要的不僅僅隻是盲目的努力,還要依托於方向的選擇。

采銅對人的外職業生涯和內職業生涯做了深度的剖析,

內職業生涯,是一個人內在的興趣、稟賦、動機和能力,它往往具有連續發展性,綿延與人的一生當中。

外職業生涯,是人的職位、社會角色,往往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更容易發生變化和轉折。

就比如,我們小時候,家長說,好好讀書,以後就能吃上國家的“公糧”,而不必像父母一樣麵朝黃土背朝天的過一輩子,可沒過幾年,公糧就不吃香了;

再比如,前些年,大家都拚了命的想要找一份體製內的安穩工作,可是沒幾年,就開始流行下海經商了;

又比如,當實體店還在創下一個又一個銷售新高時,電子商務早已經異軍突起,如同一隻隱藏在暗處的鯊魚,在你猝不及防時,給你精準而致命的一擊。

就像那個中興程序員的跳樓事件,僅僅隻是因為被裁員,由此可見,任何一個外界的因素都足以成為壓垮我們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

時代在更迭,社會在進步,沒有一成不變的環境,也沒有一成不變的職業,我們大多數人都隻是停留在外職業生涯的選擇上,所以容易患得患失,不願做出新的嚐試,而其實,真正帶著你走向目的地的,一定是隱藏在你內心的不會改變的東西。

所以這樣說來,內職業生涯的選擇要遠遠優於外職業生涯的選擇。

5

當選擇不再是問題時,剩下的就是行動了。

有人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過去不可回溯,“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

世人皆以為,天時地利人和,做任何事隻有把握住時機,才能出奇製勝。

可是,當時機沒到時,就僅僅隻是觀望嗎?當機會來臨時,你能辨別的出嗎?即使你辯得出來,那麽你能及時抓住機遇嗎?答案都是未知的。

所有的等待都有成本,與其把希望寄托在未知的時機上,不如現在就開始去做。

拖延症患者的共性就是,用各種各樣的借口去掩蓋自己的懶惰、恐懼和僥幸心理,為自己設立出重重無形的阻礙,當這種心理上的阻礙遠遠超過了行動本身的難度時,便形成了拖延慣性。

一件無論看上去多麽複雜的事,隻要開始著手去做,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記得有一次老師給女兒布置了一篇作文,孩子從放學回家就開始犯難,覺得沒辦法開始,一直拖到臨睡前,看著鍾表一點一點的指向十點,自己在那開始暗發脾氣。摔筆,跺腳,扔橡皮,又不斷的將摔斷的鉛筆重新削尖。

我麵對她積聚了一晚的情緒,強壓著心中的怒火,一方麵覺得是她自己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平時讓她看看同步作文,根本不屑一顧),一方麵又覺得要幫助她完成這項任務,任何抱怨或者強壓都將於事無補。

於是找出幾篇同題材的作文,和孩子一起分析了它的結構,如何開篇,如何結尾,如何修辭,描述,當這樣一個結構,清晰的呈現在她麵前時,她在半個鍾頭內完成了看起來足以要她命的300字作文。

所以,當拖延目標時,我們自己才是行動最大的敵人。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閉上眼睛做再美的夢,都不如睜開眼的一點行動,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努力,都將化為你成功路上的一塊塊基石,即便崎嶇,高低不平,也終將是鋪就一條通向羅馬的路!

這篇關於行動,才是你人生開掛的秘籍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3月21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