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換一種生活,你想怎麽過

Feb25

過年期間,少不了同學聚會,又碰到二十年前的他,同學C。

他當年坐在我的後麵,沉默寡言,在班裏幾乎沒什麽存在感。讀了一個省內的普通大學,畢業之後家裏找了點關係,進了當地的政府部門,幾年後轉正成了體製內人員。

可是他告訴我,前幾年剛有了孩子後,他辭職了。

其實他本來就不想當公務員,但礙於家人的壓力,哪怕工資微薄也沒想過離職,但女兒出生後,他的焦慮多了,終於一狠心辭了職。

辭職後幹什麽?他也不知道,很多時刻,他會被自己的焦慮淹沒。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改變,像是有千條路,卻沒有一條是屬於自己的。

後來,他幹脆做了自己喜歡的事——學英語。他的目標具體而清晰,買回來二十部經典的英語電影碟片,目標是看到滾瓜爛熟。此後一年多裏,他遇到的來自外界的阻礙不必多說。

故事的結局出乎意料。因為在自學英語的過程中,他有意識地邊帶著女兒,邊給她一些英語啟蒙,竟然摸索到了不少的教育方法。後來,他成功地應聘了一家知名的英語早教機構的老師。

兩年過後的現在,他開了一家自己的英語早教機構,而他孩子的英語水平遠遠超過了同齡人。

這個找尋自我、創業、帶娃三不誤的人生轉折,讓他成為了同學聚會裏最大的亮點,大家圍著他討論起生活的不如意和改變。
 

行動,穿越舊的自我

C同學說,要想改變的第一件事其實簡單,就是行動。

行動,對我們來說是一個矯正思維的過程,如果你不斷地向生活追問虛無:“我為什麽過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你問一千遍而不去嚐試,也不會有結果。

“如果你的生活不如意,你最好去做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並且把它做好。“這句話真實有效。改變並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啟動效應:當你的某個心智模式出現了突破,其實會帶來你整個人的生命狀態的變化

就像心理谘詢師往往會對一個深陷痛苦的人說,你可以出去旅行一趟,試著轉換一個下生活場景,給突破一個可能。生活就是這樣,一個方麵的積極轉變,往往也能帶來其他方麵的積極轉變

於是我看到有的人,迷茫的時候,不會讓自己深陷迷茫,也不會急著走出迷茫,有的人會去運動,跑步或者遠足;有的人會搬家,換一種新的裝修風格;有的人會換工作,換一個新的環境……

總之,就是改變現有的生活,一部分也好,完全換一種生活也行。當生活狀態和方式改變了,你也就改變了。

允許,就是最大的力量

很多人是這樣對待現實中的不如意的:如果我不成功,肯定是我不努力,我隻要努力,就肯定可以

生活中總要麵對失望和不如意,這個時候,讓我們痛苦的不但是事件本身,更多是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

你為什麽允許自己不努力?

你為什麽允許自己處於這樣的境地?

你為什麽不允許自己有一些勇氣去改變?

允許,是一種很大的力量釋放方式。

生活中往往是這樣,越強迫自己減肥,就越想吃。因為情緒被壓製了,而這些被壓製的情緒總是在尋找釋放的機會,人一旦疲勞或者感受壓力,而理性力量不夠的時候,情緒性飲食就能宣告減肥失敗。

允許,是允許自己用更好的狀態去麵對新生活。改掉自己小毛病,有拖延症,就試著從當下開始著手,在一步步推進的過程中釋放拖延的壓力;有囤積症,就試著練習斷舍離,從一些小的方麵開始嚐試,清理自己。

甚至更大的改變,允許自己換一份工作,換一個房子,換一個城市,換一個國家,不求脫胎換骨,至少你有勇氣有信心給自己一個新的開始

當下的你,夠不夠資格空想

自我實現的過程,遠遠比一個允許自己的選擇艱辛。因為這個過程很漫長,過程中我們會排斥更好的自我出現,會有無數聲音告訴你算了吧,於是很多人就算了。

堅持的意義是什麽?是不斷更新對自我的信心,是累積的對自己的肯定,這份肯定能讓我們繼續堅持。

很多成功的人都會告訴你,你決定做好一件事,你才能以此為職業。有規律地勞作,不輕易放棄,不斷探索,當你整合更多能力和新思維的時候,就能看到自己清晰地活在越來越好的自信裏,它帶來你對生活一切方麵的重建

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和我的同學曾經的小公務員C一樣,有一種無力感,跟著這個龐大的世界一起運行,日複一日,看起來很不錯。

但是,在不得不做和真正想做之間,是有距離的,正是這個巨大的距離,讓我們一直在追問“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什麽”,也在尋求著可能的突破。

如何改變自己的生活,向著更真實的自我?

其實,就像同學C,即使在一切都不明朗的時候,真正有力的行動和對真正自我的允許,都是最重要的

這不是目的,隻是一個過程,幫助你找到一個更為開放不受限的自我,從堅持中不斷收獲自我,找到人生的去路。

在自我實現的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是生命的學生。願新的一年裏,你在生活中尋求改變,在改變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作者:蘑菇姑姑

這篇關於如果能換一種生活,你想怎麽過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5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