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每天刷手機嗎,牛人們都在努力充電的路上呢!

Feb21
01 充電

你每天給自己充電幾個小時?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再問一個問題:你一天上班幾個小時?

我猜,如果是普通員工的你,正常的可能是8個小時,如果稍微忙一點再加個班可能10多個小時或者更多;如果你是創業者,可能24個小時除了睡覺之外,其餘的基本就是在工作。

有沒有一種人,一個月隻工作幾個小時,卻可以有豐厚的收入?

答案是:當然有。

台灣廣告天後李欣頻老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她擁有多重身份,既是北京大學專業講師、又是著名的廣告人,作家、編劇和旅行家等,同時也是一個每月隻需要工作4-5個小時的高人。

那一個月還剩餘那麽多時間,她在幹嘛呢?

充電,當然是充電。

她在天龍八部之一——《創意問答錄》這樣寫道:“我充電的時間比我寫文案的時間多了幾百千倍,一個月的工作量大概隻有4-5個小時,其他時間都在看電影、觀賞藝術表演、旅行、看書、演講、吃喝玩樂和盡興的體驗各式各樣的生活上。所以我不可能會有創意枯竭的時候,我整個人就是活在創意之流裏,我就算躺在床上,什麽都不做,也覺得創意充沛。”

看到這段話,你作何感想呢?當我第一次看見時就像被電擊一般:原來還可以這樣工作,原來生活可以這麽多姿多彩,這不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嘛~哈哈~

眾所周知,手機每天或者隔天都要充電。我們人每天也都在消耗當中,卻顯少有人給自己固定充電的概念。睡覺是給身體充電,但是精神的充電卻少之又少。

看過一篇文章,一個印度的工程師在機場上看到中國人看書的特別少,一般都是玩手機或者打遊戲。又有一些文章寫道,頭等艙的人都大部分都在看書,經濟艙的人大部分都在玩手機。

這些文章深深地刺激了我,因為之前我就是這個畫麵裏那個玩手機的人。在諸多因緣的驅動下,我開始努力蛻變自己。

朋友說:“人的改變的不會是一瞬間,而是那無數個難熬夜晚的積累,而醍醐灌頂有時卻是在一瞬間。”

醍醐灌頂的蛻變瞬間,就是不斷不斷地給自己充電累積出來的結果。現在,遇到問題,我更多的是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而非抱怨。

觀察下你的周圍,努力在學習的人,有多少抱怨的?因為時間太寶貴,他們不想浪費一絲一毫的時間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反觀總是愛給你抱怨的人,多半一定是不學習的。他們把自己束縛在一個小小的井底,慢慢地發現生活越來越無趣,最終變成生活的奴隸,導致其斤斤計較、怨天尤人又不思進取,活生生把自己活成了自己和別人都討厭的樣子。

02 入“根”

現在的我們整日忙碌在格子間,與當年父輩在流水線上其實沒有任何的不同。

網上有這樣一個段子:"現在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辦公室的白領們自以為自己的表現優於自己的父母,其實這不過是因為經濟結構轉型造成的誤會而已,現在在公司的格子間裏麵哼哧哼哧做ppt的那些人,和當年踩著縫紉機的女工們,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同理,父母當年在菜市場討價還價,一分兩分和現在搶紅包很起勁的差不多;父母當年非要給遙控器套個塑料袋,跟現在手機非得套個套也差不多;現在每天刷微博,刷朋友圈的人,跟當年蹲牆根曬太陽嗑瓜子也沒什麽區別。”

身為格子間流水線的一員,你有沒有像李欣頻老師一樣,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你的“根”上呢?

李欣頻老師特別注重給自己的“根”施肥澆水,正因為根紮得足夠深,所以,她可以一個月隻需要工作4-5個小時。正因為根紮得足夠穩,她可以不完全依賴單一的某一個工作,而是全麵開花。

她的創作不僅隻有廣告文案,還集結成了書本,以及在大學裏教書、寫劇本、開培訓班,帶團做主題旅遊等等。就像一棵樹會長出樹葉,長出花朵,長出更高的樹枝,長出果實一樣,隻要你的根紮得足夠深,吸收的營養足夠多,樹幹上的部分,一切都顯得那麽自然而然。

現在,很多人早上迷迷糊糊起床,收拾完,一出門就淹沒在車馬喧囂的滾滾紅塵中,被各種各樣的聲音裹挾著往前走,基本聽不見或者從未認真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到了公司,常規的做著那些工作,然後吃中飯,下午東一榔頭西棒子的消磨時間,轉眼就快下班了,卻發現很多工作還沒有做,於是加班。回到家,再看看電視,刷刷朋友圈,半夜12點依然不睡覺。用葉老師的話來說,就是沒有勇氣結束這一天。

第二天被鬧鍾催醒,被老板叫醒,接著重複前一天的日子。學習和充電似乎都是別人家的事情的。就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就像《一地雞毛》裏麵講到的:一轉眼,就看到了那個佝僂背影的自己。

不知不覺,人生已經來到暮年。

那怎樣紮根呢?

李欣頻老師在《創意問答錄》中說到:閱讀就是在紮根。所以她希望她的學生每天拿出至少半小時看自己喜歡的書,並且試著去融入書中世界,同時還要跳出來看自己所看到的東西。

在這方麵,她是身體力行的踐行者。看她的書,你就會驚歎於她的博學和閱讀的寬度以及深度。她一年看的書和電影,書中沒有交代,但是,幾百本書和幾百部電影那肯定是有的。

你呢 ,你現在每天有給自己至少半個小時的閱讀時間嗎?有沒有把閱讀中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行動力,服務於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同時,也打開格局,站在更高的位置來看待這個世界?

因為,當你身處深淵底部時,永遠都不會有清晰的視野。

培根說:“讀書使人完整,討論使人完備,寫作使人完善。要麽讀書,要麽旅行,靈魂和身體總得有一個必須在路上,因為前方或許就有你我想要的詩和遠方。”

03 創意

李欣頻老師是做創意方麵工作的,印象最深的是書中一篇文案中寫到的:

創意是什麽?

就是換一個全新的目光看世界,就如同普魯斯特所說: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天地,

而在於擁有新的眼光。

她讓我知道,原來創意並非離我們非常遙遠,並非隻有搞藝術的人,才會和創意結緣。而是我們時刻都可以與創意同行。

比如,通過電影,就可以虛擬體驗不同版本的人生,從而實現自己的創意。

假設你一年看250部電影,十年下來就過了2500種不同的人生。而且還可以在觀影中不停的轉換角色,如主角、配角,包括可用導演、攝影師、編劇家的方式,去看同一部電影。

站在每個不同的角色裏,你可以演繹不同的劇本。就算看到一部爛片,你也可以假設自己是導演,會如何重新導演這部片子,從而讓它成為一部受歡迎的影片。

當你帶著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觀摩一部電影的時候;當你經曆了2500種不同人生的時候,你對生活的感知和創意就會源源不斷的到來。

這些創意和你自己形成的獨特觀點,完全可以運用到生活當中,在某一個階段,把某一種人生調度出來,從而讓創意融入生活,成為我們生活的調劑品,讓生活更加靈動如魚,活色生香!

04 寫作

我們常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但如果我們的夢想沒有拿梯子逐步往上,就永遠隻是天邊的夢想。寫作亦如此。

我有一個寫作的夢想,卻發現,自己沒有搭好這個梯子。

《刻意練習》裏麵講到,任何一項技能的掌握都需要經過刻意的練習,而且要成為某個行業的大咖或者專家,必須要刻意練習達到一萬小時。我想,每個人的基礎和悟性不一樣,所在的行業也不一樣,不需要都統一達到一萬個小時,但每天的刻意練習是必須的。

當代驚悚小說之王,通俗小說大師斯蒂芬.金說:“當你發現自己有某方麵的才華時,你可能會為此練習到指頭流血,眼睛突出,每次練習都像是一場完美的演出,就算沒有人欣賞,你仍會樂此不疲,閱讀和寫作,就像學樂器,打棒球,練短跑一樣,同樣都要努力的練習,我建議每天至少4-6個小時來閱讀和寫作。。。。。。持續的閱讀在不知不覺中可以引導你進入一個渴望寫作的情境。”

看到這段話,如當頭一棒!我一直都知道,鋼琴等樂器或者舞蹈都需要勤奮地練習,一旦中斷,前麵的所學基本白費,但寫作卻不曾想過,原來也需要與它們一樣的努力刻意練習。

這或許就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悟吧!

05 一年

電影《再見!不聯絡》中有句名言:我們往往高估十年後能做的事,卻忽略一年內能做的事。

如果你也是格子間流水線上的一員,就從現在開始給自己的根澆水施肥吧,一年的時間能做的事情其實特別多。2017年,我取得的進步遠遠超過我10年的總和。

就如我在給五點鍾俱樂部小夥伴們分享的一樣,你可以先設立一個總的目標,然後以月為單位,拆解一年的目標。

為何是一個月?因為一年時間跨度太長,一周有的時候又太忙或太閑,一個月可以很好的平衡這兩點。就像是在半山腰上,可以承上啟下。

每個月盤點自己的收獲,就能知道,離你的年度目標又進了一步,還是在原地踏步?從而可以更好的調整自己每周甚至每日的行動。

李欣頻老師說,生命是一條很有智慧的流,流進高低起伏的地表,從高山到峭壁,從溪穀到平原,整個過程是非常自然的。

就如她先從廣告文案做起,然後轉到作家,從作家到教書,從教書到寫劇本,環環相扣,但又和諧統一,不會顧此失彼。經由這樣的寬度匯集成生命的流,隻會讓生命的流域越來越廣,最後聯集成精彩的人生!

這個世界最可怕的不是你不努力,而是比你美比你有才華的人比你還努力!

這篇關於你還在每天刷手機嗎,牛人們都在努力充電的路上呢!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1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文章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