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學到底有什麽用?

Feb20

 
  
  這題目,其實就透露了問題之所在:即,我上了大學,但這個經曆未曾讓我取得世俗意義上、普羅大眾眼中的成功,即:未升官發財,未嫁入豪門,未改變家人命運。
  
  自從全職在家帶孩子、變米蟲後,總碰上此等窘況:旁邊一個人歎著氣對著空氣說:上大學有什麽用呢?而我就是那團空氣。最諷刺的一次是:我的一個親戚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已然步入土豪行列。他兒子高考報誌願,找不到懂的人,我剛好在老家,便接我去幫忙。路上,聊起我工作時一年掙多少錢,我說了個數。他撇撇嘴,說這和我經常去的飯店經理掙得差不多啊!你看你們上了那麽多年學,人家高中就出來打工,結果掙得差不多。這大學上得有什麽用呢?我無言以對。雖說城市、行業、時間段完全不同,但邏輯嚴密,數字相仿,簡直無懈可擊。隻是直至今日,吾仍百思不得其解:土豪,汝既如此蔑視學曆,如此任性,何苦又這般費心費力把兒子送到那等醃臢之處呢!
  
  但,這個問題,不止一個在質疑,還包括大學畢業後狀況不如意之同儕。試問下,我們是不是過得不如意,就要質疑甚至否定以前做出的努力和選擇呢?
  
  當然,這裏麵除去大幅擴招後大學教育水平不盡如人意、大學生畢業後工作難求、藍領相對白領而言日益吃香等社會現實——種種窘況確實致使人們對上大學產生了失望;但最重要的是,這個問題背後隱藏的是:到底如何評價個人的成功?如何判定個人的價值?而這種價值和成功的標準又從何而來?是否可以依此來判定個人甚至個人的生活?目前來看,人們心中,物質條件是加權係數最大的那把尺子。而我,恰恰在發言者的刻度之下。於是,他深信他完全有資本可以居高臨下地進行評價。
  
  不妨扯遠一點,上小學時,學校要求填寫家庭成分。我方才聽爺爺講起:解放前,我們村隻是附近一個大地主的佃戶莊,根本未成為村。解放後,地主被打倒了,佃戶們無所依歸,成立了這個村。爺爺還和我說起當時文革批鬥,如若成分不好根本抬不起頭來,隻有貧下中農才算根紅苗正。我聽了,不禁問:爺爺,那我們算貧農嗎?爺爺淒然一笑:我們比貧農還貧,是佃農。那更根紅苗正了?我天真單純的心田竟然湧出一種自豪感!一度和同學們炫耀:我們家成分可好了!比貧農還貧!但,由於這個原因,直到二十幾年前,其他村子,尤其是地主所在的村不願和我們村互相結親,覺得在下嫁或高攀。因此,在很多事情上,我們的村子有一種胎裏帶的自卑感。
  
  夏日的晚霞餘光裏,大人們扛著鋤頭從地頭往家走,身影拖得老長老長,一路閑談著今年的天氣和秋季的收成,偶爾會用羨慕的口吻說:隔壁村子誰家的兒女考上了大學!我個子小,仰著頭看著大人們。這時總有人話鋒一轉,歎口氣:唉,咱村是出不了大學生的!
  
  為什麽呢?真讓人搞不懂。而我父母是第一個敢於吃螃蟹的人,一直堅持支持我上學。直到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這個禁忌算是被打破了。就好像一塊根本不存在的冰,嘩啦一下,碎了。村裏人猛然看到光,一下恍然大悟:哦,原來光是隨處可在的,不是選擇性地普照的!
  
  之後,村裏陸陸續續有了大學生。可見,有些事情,不是不可能,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觀念。而觀念比繩索更有力,會把一頭大象束縛住,再也不奔向廣袤的原野。自從有了第一隻咬破蠶蛹的毛毛蟲,後來竟也飛出了好多隻蝴蝶。上大學,對大多數人而言,算得上人生的一項重要選擇,是人生路上很重要的一步。這一步,會讓很多孩子有機會走出來,看到更廣闊的原野,亦有了奔跑之可能。
  
  寫到這裏,難免有自吹自擂之嫌,對於為什麽要上大學,上了大學有什麽用,依舊沒有好的答案。我隻是想表達,雖然我個人尚未取得主流價值觀認可的成功,但可以想見,上大學,對當年一個封閉環境的孩子而言,是打開了怎樣一扇通向不同世界的門——最起碼給了一個孩子和先輩們思索問題的不同的視野和角度,也讓我自己可以持著不同的觀點,並且樂於捍衛它。
  
  令人擔憂的是,現在很多人從利己的和投資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在老家,人們逗趣孩子,最喜歡問的話就是:你疼誰啊?你長大後最疼誰啊?不管他/她如何回答,必然會引來一番議論和感慨。並且深覺大有意趣,下次見了仍舊如此。我有孩子之後,突然對這個問題異常敏感。其實,這一個簡單的問題,折射出來的光,後麵確有很大的一個陰影存在:這恰恰說明,要求回報的想法已經滲入到幼兒成長的每一步裏,從而變成了一種無言的、帶著壓力的、急不可耐的要求和索取。
  
  養孩子不是種莊稼,春天撒下種子,秋天必然等著收割。曾文正有句名言:“莫問收獲,但問耕耘”。但現實中,有多少父母可以端正心態,不過於在一個選擇上寄予太重的期望呢?我們常見的通常是,如若未達到預期的收獲,失望就會不期而至,滾滾而來。但是,孩子們為什麽要為別人的期望達成程度來衡量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成功和幸福呢?不相信誰的人生中年,沒有結果和預期存在偏差之時!
  
  人生,真的是長長久久的一個漫長的過程。古人言“若複不為無益之事,則安能悅有涯之生?”我們不能局限地認為:人生,僅僅拿來實現別人目標和努力賺錢的。誠然,實現目標和賺錢會讓我們的人生豐富精彩,但這是過程,不是目的,任何時刻,不能為其所役而洋洋自得。
  
  現在,如果有人問:中國人信仰什麽,無人能答。但諸如以上種種問題,隻能說明社會並不是缺乏信仰,而是信仰物欲。物欲已經投射到對待後代的態度和姿態上而不自知。即,後代也變成了一種投資,一種可以滿足中長期物欲的投資。他們到底能給我帶來什麽?每一個選擇到底能何種程度上會影響長期收益?當然,農村裏養兒防老的無奈現實,也無法對這種現象過多苛責。但即使完全可以不依靠子女養老的人,也對選擇的物化衡量的崇拜到了如此畸形的地步,恰恰是對物化本身的反諷。商人重利,而今商人思維滲透到人人、處處,這才是最令人惶恐可怕的。
  
  做這件事情有什麽用?我們的耳邊一直充斥著這種聲音!我們的社會被有用論充斥,恰恰說明了集體精神信仰的缺失和貧瘠。富而貧瘠,這,才是我們要麵對,並亟需改變的殘酷現實。
  
  我還想說,任何人不要輕易動搖自己對人生的選擇和堅持。哪怕別人在世人眼裏多麽成功,他也無權去否認別人的人生。而很多人自認完全有高度可以評價和判定一些問題,哪怕這個領域對他而言全然陌生。這也說明我們的社會認可和形成了單一的評價體係,而且被普羅大眾追逐並奉行著。說白了,即,物質的富有即代表成功,而成功即可擁有更寬泛的話語權,而這種話語權是可成為評定衡量事物之標尺的。換言之,物質的富有與否即界定事物的標尺。而精神之獨立竟至全然泯滅,進而依附於物質,委實荒謬可悲。
  
  講了這麽多,問題的答案已經不重要。說實話,我給不出什麽答案,也無法認同這些標準,更也無法試圖去說服誰。蔡康永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就是《別問這有什麽用》。裏麵有段話,“人生,並不是拿來用的。愛情、光榮、正義、尊嚴、文明,這些一再在灰暗時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講‘沒有用’,我卻堅持相信這才是人生的珍寶,才禁得起反複追求。”
  
 
  讀到的時候,自己這篇小文已寫了十之八九,也已然是對此類問題釋然之後了。我非常讚同和相信他相信的,也愈加相信人生何其寬廣!還是撇開這些“到底有沒有用”的浮誇看法,踏踏實實地站立在我們的心中信念相信的價值之上,好好地建構自己的人生吧!生命是否精彩,取決於我們到底把它過成什麽樣子。為了這個,沒有理由不去精彩地度過,你說呢?! 究竟上大學有沒有用,看你怎麽度過大學了!

這篇關於上大學到底有什麽用?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大學生勵誌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