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在何處

Feb20

                                           大學在何處
                  作者:潘心愉
   高考結束了,五百二十幾分的成績也算讓人欣慰。跟許多同齡人一樣,站在人生的路口,我開始尋找自己的大學。   我要尋找的應該是個美麗的地方。那裏不必很大,但應很整潔;看似樸素,而一旦進入便會感到與眾不同。   教學樓不必像哥特式教堂那般讓人有飛升之感,但如同一位思想者,寧靜而睿智地立著。內部裝飾簡樸而明亮,催人淡泊寧靜,拋開雜念。圖書館應該是最熱鬧也最安靜的地方,高大的書架讓人卻步,又充滿著誘惑力,讓人慚愧也讓人興奮。這裏聚集著人類史上最優秀的頭腦與心靈,任你拜訪。   當然,那裏還不能缺少運動場和花園:運動場強壯人的肢體,花園則容人思緒蹁躚。此外,花園裏一定要有水,流動的水有靈氣,智者不可缺少;平靜的水逼人照鑒自己的心靈,洗滌靈魂的汙漬。清晨,伴著鳥鳴起床;傍晚,踏著草香漫步,智慧被激發,心靈在升華。   “牆裏秋千牆外道”,牆外的人滿心羨慕,而牆裏的人該是早已陶醉了吧。   不過這樣就是大學了嗎?或者大學僅僅如此嗎?   當日軍的炸彈將許多優秀青年苦心經營的南開大學校舍無情地抹去,南開大學並未倒下;杭州被占時,浙江大學的師生們毅然將大學背在肩頭,走出了驚世的“文長征”——   看來,我更應去尋找的是“人”,一群邊教邊學與邊學邊教的人。   當柏拉圖在雅典附近的樹林中開辦了自己的“學園”;當季諾在門廊下召集弟子講學時,難道不能說,大學已開始走在成長的道路上?   教學樓的氣質由人去賦予;好書唯有被人翻開才體現其價值;人在其中運動,運動場才得其名;有了一個個氣宇不凡的身影,大學的園子才顯得別有風情:一切物質當承載著人的精神時,才顯出不同凡響的麵貌。徐誌摩輕揮長袖,作別的不隻是劍橋鎮的景致,更是留戀著那裏的人文氛圍吧。   然而有無數的人進入了大學,又有無數的人從其中出去,我到底該找誰呢?   世事變遷,人來人往,為什麽大學不曾老去?   也許,世界太神秘了,它不知何時開始,也不知何時結束。好像一直存在著,又好像隻是水月鏡花;我們被迷迷糊糊地拋到這世上,又會在某一天突然就離去,真可謂四顧茫然。為了不總如在真空中飄浮,人們嚐試著這裏摸摸,那裏碰碰,以期能稍許了解一些這世界的麵目,即使最終隻是“盲人摸象”,但心裏也多少有了些踏實感。於是,人們來到大學學習、探究,並傳承這項全人類的大行動。   也許,人太脆弱、太渺小了:一場颶風就讓人叫苦不迭;大地顛一下,上萬人便送了性命。上帝為這世界定了許多的規矩,若觸犯了,便多少會遭報應。人猶如生存在一個布滿機關的鐵籠中,展不得手腳。於是,人們試著認識這個籠子,雖然不一定能開了鎖逃出去,至少能了解其中的奧秘,也就能稍許放開些手腳了,甚至“以毒攻毒”,擺弄這些機關來為我所用。大學也許是離這自由最近的地方。   也許,人本身就太複雜了。若有麵精神的鏡子,人們一定會為照鑒出的千百個自我而驚詫。“我是誰?”這個問題尚且困擾了一代代人,更何況這個讓人眼花繚亂的世界?為了讓社會上的人們得到應有的歡樂,人們在大學裏以各種方式剖析自我、剖析他人、剖析社會,讓大家撩開幾層生活的謎紗,少些迷茫,多些真善美……   大概,這些才是大學真正的精神內核。   原來,大學就在你我心中。                  (聶勇摘自新星出版社《百年無廢紙》一書) 這篇關於大學在何處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大學生勵誌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