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校徽及由來

Feb20

                                                  清華大學校徽
      清華校徽由來         1914年,梁啟超先生到清華以“君子”為題做演講,以《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為中心內容激勵清華學子發憤圖強。此後,學校即以此八字尊為校訓,製定校徽。1917年修建大禮堂即以巨徽嵌於正額,以壯觀瞻。
        在中國曆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斷獲得豐富和發展,被賦予新的內容。做為一個高尚的人,在氣節、操守、品德、治學等方麵都應不屈不撓,戰勝自我,永遠向上,力爭在事業與品行兩個方麵都達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麵應該順應自然,胸懷博大,寬以待人,承擔起宏偉的曆史任務。“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國文化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的深刻認識與辯證的處理方法。中華民族曆經幾千年時間的考驗和興衰變化,而一直能穩固地凝聚在一起,並保持一個偉大民族的生機與活力,是同這種深刻認識分不開的。事實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已構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在決定民族命運的較量中,清華大學承擔著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務。所有師生都必須樹立一流意識。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奮發圖強,爭創一流。    一個學校的校徽是其內在精神和外在形象的具體展現,是學校形象識別係統中視覺識別係統的重要元素。我國自19世紀末興辦新式學堂,辦學模式主要是借鑒於歐美,同時也模仿歐美大學的校徽式樣設計中國大學的校徽。應該說中國較早出現的校徽是北洋大學的校徽,時間大約在1913年-1928年間,此時期國民政府把她定名為國立北洋大學。校徽為盾形,並把“實事求是”的校訓鐫刻在校徽之上,但其在形製上模仿西方大學校徽是顯而易見的。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次年請魯迅設計校徽。魯迅於1917年8月7日提交了校徽圖樣。魯迅設計的圓形校徽,以篆書書寫成的“北大”二字上下排列,筆鋒圓潤,結體緊湊,頗具對稱之美,更於簡潔古樸中見沉穩大氣。並且,我們能從魯迅的設計中讀到中國文化的元素。 這篇關於清華大學校徽及由來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大學生勵誌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