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複創業傳奇故事:商業帝國夢

Feb20




“聽說創新工場又要搬家了。”一位創新工場軟件工程師對時代周報筆者說,最近湧進了太多外部項目(非創新工場內部孵化項目),辦公空間更加擁擠了。 這是今年以來創新工場的一個顯著變化。在10月31日的TechCrunchDisrupt大會上,創新工場CEO李開複把這一變化闡述為“由以前大孵化、小投資的模式,轉變為投資領跑的發展方向”。 互聯網資深觀察家、五季谘詢合夥人洪波含蓄指出,這意味著李開複和創新工場在經曆了初期的探索之後變得更切合實際了。“創新工場擁有包括李開複在內來自各行各業的很優秀的人才,他們帶來了許多資源,並且不缺錢,所以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並且想做成一個公司也很正常。當然這會麵對許多困難。” 從穀歌中國離職後,作為頂級職業經理人的李開複開始了他的創業曆程。李開複本身無疑就是個響亮的品牌,因此創新工場自出生起就受到了非常大的關注,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對其模式的爭議。 經過兩年時間的積累,李開複和創新工場的步伐明顯加快了,但李開複究竟能否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還不得而知。 轉型做VC? 以“孵化器”模式起家的創新工場要轉型做VC? 李開複第一時間出來辟謠,他在微博上表示,不是降低孵化器,是增強投資。創新工場將繼續幫助創業者,提供投資+招聘+法務+財務+教練全方位平台功能。 創新工場自成立起就成為投資界和產業界的焦點,這得益於李開複個人的號召力以及“天使投資+全方位孵化”的獨特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創新工場是由管理層在移動互聯網等領域確定創意和項目,建立多個孵化器引導小團隊來實施項目,並進一步成長為獨立運作的公司。“點心”、“豌豆莢”都是這樣的典型案例。 數據顯示,創新工場成立以來,兩年間已經審閱了超過3700個項目,投資孵化了39個項目和公司,投資金額超過2。5億元人民幣,投資企業價值接近30億元人民幣。 實際上,在創新工場的第一隻基金裏也有投資非內部孵化的項目,但李開複透露,當時外部項目的比例比較小,大概隻占總數的10%。一個客觀原因是,當時資金有限。而現在,創新工場的首隻美元基金已超額募集到1。8億美元,以紅杉、IDG為代表的頂級投資機構和投資人都參與其中。“就是這個原因使我們走上了這一步。”李開複坦言。此外,創新工場另一隻人民幣基金也即將完成,預計募集7億元人民幣。 “在不久的將來,創新工場還將募集第二隻規模更大的美元基金。而具體的數字和日期並未確定。”李開複透露。 “創新工場近期的一些新項目基本上都是以VC身份進入的,比如點點和知乎。其主要的業務已轉向尋求外部項目,投資經理也是全國到處跑,和創業團隊做訪談,跟VC沒有兩樣。”在洪波看來,創新工場的轉型早就開始,其內部孵化出的項目隻有“點心”、“豌豆莢”等不多的幾個,更多的還是“野生”項目。 但是,李開複對於創新工場的VC之道也有清楚定位,仍會以投資早期公司為主,並且不會因為資金規模變大就會放棄天使項目。“我們不會去投很大的公司,一定是初期的,可能少到一兩個人甚至什麽都沒有,多的也不過十來個人,有一點雛形。我不會特別擔心哪一種會比較好,我會希望這兩種項目都有一樣的成果。因為我們評估的標準是一樣的。” “大孵化”之困 實際上,創新工場初期過於強調“孵化”功能不可避免地為其發展帶來了一些困擾。不斷膨脹的團隊對於辦公場所、人力資源及法務等方麵的需求像滾雪球一樣越變越大,是創新工場所要麵對的最直接的壓力。盡管點心這樣有了規模的公司已經被“趕走了”,但仍有越來越多項目入駐。 但是隨著進駐創新工場的項目增多,李開複也開始發現,這種模式無法吸引最好的企業家進入。 “因為企業家不希望有一個導師來告訴他們需要什麽,他們希望擁有創業公司的多數股份,希望自己可以決定公司的未來。”李開複說。 所以,他不得不在techcrunch大會上承認,“大孵化小投資”的模式是有問題的。“別說可持續發展了,每年的發展都很困難,孵化器需要退出時間,如果沒有後續資金的注入將無力維持。”李開複告訴時代周報筆者。 但他也強調,這並不意味著創新工場未來就要放棄“孵化”功能。“如果孵化做得好,就會有更多投資人願意出錢,而更多的運營資本和管理費,反過來也能對孵化器進行擴張和增強,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創新工場將成為一家具備較好孵化功能的風險投資公司,以滿足孵化創業型小公司以及投資有經驗的優秀企業家的創業項目的雙重要求。”他進一步解釋。 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新聞發言人王肇輝則並不願意將這種轉變稱為“轉型”。他對時代周報筆者一再強調,創新工場沒有改變原來的孵化和投資模式,兩者都重要且未來還是並行的,而投資要有一定規模才能擴張。 李開複的新辦法是:利用創新工場超額募集到的1。8億美元的資金,在企業家創業6-9個月後、最需要資金的時候對其進行投資,幫助進一步向前發展。 “企業家的創業項目成功率較高,但是在項目進入正軌之後,通常麵臨著雇傭人才、籌集資金等困難,因此我們可以為其提供人才和資金,幫助其節省時間,讓他們能夠集中關注自己的產品。”李開複如是說。 在洪波看來,創新工場早期的一套理論並沒有錯,其也具備相對完整的人才儲備和好的創業環境及資金支持。“但是創新工場所關注的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和雲計算等新領域的創業並沒有多少規律可循,缺乏規劃的可能性,更多的是需要市場去自動配置資源,由創業者個人喜好和敏感等因素決定一個項目能不能生存。”他分析稱。 在外界看來,創新工場增強投資功能或說轉型做VC是順其自然的。“如果僅僅是做孵化器,承擔了最多的風險卻無法分享未來的收益,不斷被稀釋後最後是掙不到錢的,創新工場的規模也不算太小了,需要能有效地配置資本。”有業內人士認為。 騰訊科技頻道總監程苓峰認為,“超級天使賺了很多錢,且控製了很多項目源。創新工場從孵化器入手,擠進了超級天使俱樂部,然後順勢做VC,接盤自己的好項目”。 也有人認為,創新工場之所以著急轉型是因為李開複“著急了”。 “自2010年年底興起的中國公司海外上市浪潮,多少讓人心神不寧,但李開複選擇移動互聯網這個方向,卻又偏偏還處於孕育期。”曾任天極網創始人和總編輯的林軍認為,創新工場希望通過高素質、高智商大學生自發成長所形成迸發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此,他認為創新工場增強投資功能是切合實際的,“虛名都是浮雲,關鍵是能有回報,有回報就能把這個遊戲繼續玩下去,能玩下去就有未來”。 模式之爭 盡管李開複創立的“財與才”的風險投資新模式也是天使投資與創新產品的高度規模化的風險投資新模式。但作為新生事物,它總免不了來自外界的苛刻眼光。 況且在創新工場之前,已經有泰樂琪的失敗案例。泰樂琪的模式類似於創新工場。在2005-2008年這段時間裏,泰樂琪利用其下屬的一個孵化部門開展創新實驗,試圖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方向尋找突破,找到成功的項目。這場實驗最後以失敗告終。 鑒於此,有些人甚至認為創新工場的商業模式並不太適合國內的市場環境。從國內的環境看,先創業再創新更容易適應中國市場。 李開複選擇做風險極高的天使基金,意味著選擇了一條難走的路,而同時又做孵化器,則難上加難。 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風險投資快速發展,但絕大多數投資機構都選擇做短、頻、快的項目,因此越來越傾向於投資後期,甚至是pre-IPO(接近上市的公司)項目。但風險係數相對高、亟須扶持的初創型企業則較難獲得支持。 “風險投資項目永遠是失敗多成功少,早期項目更是如此。而在風險投資領域李開複及其團隊畢竟是新手,經驗的不足會影響他們的投資成功率。而這個行業本身是投資回報周期非常長的,他們的財務壓力可能會很大。”風險投資垂直門戶好投網創始人戶才和對時代周報筆者表示。 對此,汪華稱,創新工場不像普通公司一樣今年花多少錢明年就要掙多少錢,回報要看四五年甚至七八年,投資的公司上市後才能看到回報。 “創新工場的退出機製跟其他風險投資機構一樣,都是上市或並購。當然我們會以上市退出為主。但是前期花了那麽多心血,我們不會太早撤,會等到最後時間退出。”李開複說。 “抄襲”工場? 創新工場招來原百度無線核心成員的張磊、原阿裏巴巴支付寶架構師蔡學鏞、開心農場創辦人唐彬森等組成明星陣容,讓外界對其期待值更高。 “盈利模式存疑、雷聲大雨點小、抄襲工場……”自其高調成立以來外界的批評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點心”和“豌豆莢”等產品雖有亮點,但不耀眼。創新工場沒出什麽激動人心的明星項目;“豌豆莢”手機精靈隻是網龍91手機助手軟件的“翻版”;“點心”手機操作係統隻是穀歌Android係統的加強版,加入了一些滿足中國用戶需求的應用而已……各種質疑接踵而來。 而創新工場最新投資的知乎和點點網,也幾乎分別照搬了對應的國外模式Quora和Tumblr,甚至在界麵上也保持高度一致。 這讓創新工場陷入了一場長久的公關危機之中。 李開複出麵回應稱,作為一家風險投資,創新工場要選擇的是真正有潛力的項目,這些項目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也可能是受到已有模式啟發的。 “像蘋果和Google這樣的企業在中國很難出現,但中國同樣有很多成功的企業,例如騰訊,盡管外界關於他們有很多爭議,但他們是一家非常成功的企業,他們在受到美國的創意的啟發後,把眾多創意聚合在一起,通過微創新實現創新。勵誌達人網評價:一樣取得無可比擬的成功! “不一定開發革命性的產品,但一定要符合中國用戶的需要,我們並不打算重複勞動。”李開複說,第一個發明者往往不是最後的贏家。Mosaic發明瀏覽器,但IE是贏家。LexisNexis很早就做了搜索,但穀歌是贏家www.lizhidaren.com,重點是誰能在正確的時機,把技術做到普及。 在網易科技專欄作家郭建龍看來,任何一個後進的經濟體都無法避免微創新時代。微創新實際上就是在抄襲的基礎之上作出一定的改動,以適應市場和避免知識產權糾紛。這實際上是一個學習、跟隨和超越的過程。 李開複的“商業帝國”夢 “通常來講,天使對項目沒有一個比較長期的控製力。以李開複的性格,光賺錢不是他的終極所求。投資不是李開複的終點,他的終點是一個‘商業帝國’。”新媒體、互聯網觀察者魏武揮這樣理解創新工場的轉型。 當年,盡管喬布斯出麵挽留,李開複還是奔向了“下一站”微軟。而從穀歌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的高位上退下來僅三天,他就公布了創新工場的名字,開始了創業的生涯。

   這篇關於李開複創業傳奇故事:商業帝國夢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創業必看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