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爾伯格小時候的勵誌故事:寧願早挨打也不晚挨打

Feb20

  作者:王學富    許多人都不知道,美國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幼年時期有一段奇特經曆,對他一生產生了重大影響。    斯皮爾伯格是個孤兒,被送到一個孤兒院。這個孤兒院有一個規定:這裏的每個孩子每天都要受到一次體罰,這沒有選擇,但可以選擇什麽時候挨打——早晨起床之後、中午或晚上睡覺之前。    所有的孩子都選擇把挨打的時間盡量往後拖,最後拖到晚上睡覺之前。隻有一個孩子,選擇在早晨起床後挨打。這個人就是斯皮爾伯格。    斯皮爾伯格的想法是,反正這頓打是免不了的,那麽,晚挨打不如早挨打。早晨挨過打了,就不用擔心了,他就可以輕鬆度過一天中的剩餘時光。而那些一直把挨打的時間往後拖的孩子,從早晨起床就在擔心挨打,一天沒有過好,到了晚上,這頓打還是躲不過去。    我不知道斯皮爾伯格後來是怎樣看待生活的,這個故事在我看來,折射出一種人生態度,選擇是一種能力。    受苦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部分。就跟被送到那個孤兒院裏去的孩子們一樣,隻要我們進入了人生,這就成了無法選擇的——我們無法選擇不受苦,我們隻能選擇受苦的態度,是逃避,還是麵對。    人性有一種本能,就是逃避。即使受苦不可避免,還是想盡量往後拖,反而讓生活中可以享受的部分也滲透了擔憂。但人性裏還有一種直麵的趨向,它讓人的眼光可以越過受苦的遮蔽,為自己開拓出更大的空間去成長。這樣的人總會選擇用更成熟的方式應對人生之苦。    這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基於對人生不同的理解。一種理解是,生活是艱難的,人生不免有痛苦。另一種理解是,生活是容易的,人生必須快樂。抱著前一種人生觀的人,對生活有真實的理解,對人生也做好了準備,願意並且能夠承受生活的艱難,並在受苦中盡量創造快樂和意義。抱有後一種人生觀的人,在遇到人生的艱難挫折時,會拒不接受,他們抱怨、躲避,卻躲不掉,反而讓自己生活得很不快樂,也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甚至,有一些強求在生活中必須每時每刻都快樂的人,發展出了心理症狀。    受苦是一樣的,但受苦的意義有所不同。這種不同的選擇,不同的態度,在很小的年齡就會顯露出來。在孤兒院的那群孩子中,斯皮爾伯格顯露出他的成熟來。也正是基於此,他選擇了一個更為成熟而豐滿的人生。 這篇關於斯皮爾伯格小時候的勵誌故事:寧願早挨打也不晚挨打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故事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