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

Feb20

  東晉後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後,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於蒼生”之誌,可是,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裏,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麵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歎一聲,道:“我不能為五鬥米向鄉裏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隻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此後,他一麵讀書為文,一麵參加農業勞動。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鬥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並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鬥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有誌之士的楷模。    從此以後    陶淵明看到當時官場的汙濁腐敗,毅然辭官歸隱,以示反抗。詩人在《歸園田居》中寫道:"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常恐霰雪至,零落同草莽",表現了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深惡痛絕,並決心與之決裂;"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則反映了詩人"質本潔來還潔去"的高尚情操。在《詠荊軻》中,詩人對荊軻不畏強暴的豪俠行為作了高度評價。"雄發指危冠,猛氣衝天纓;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可謂是豪氣衝天壯誌淩雲,足見詩人並未完全忘懷政治,一味清淡。這些在當時來說都是難得而且是進步的,從而也使得詩人的作品得以流傳千古。 這篇關於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故事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