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有意思”的人!

Feb20

與幾位好友有個共識,大家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是:“這是一個很有意思,很精彩的人。”大家以這個標準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成為朋友,是否應該長期交往。這裏的“有意思”,用英語說就是Interesting,不過這個詞的內涵遠遠不止是“有意思”。

所謂有意思的人,應該是代表某種思想、某種判斷、某種激情的人,這個人應該是聰明的、可愛的、有趣的。他/她可以是老師、學生、商人、政客、軍人、出租司機或其他任何職業。這個人獨特的經曆造就了他/她的豐富,每次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時候,都能得到一些新的想法和角度。也許是你和他/她截然相反的觀點能碰撞出一些火花,也許是被他/她的幽默啟發出了那麽一點兒靈感。


在耶魯讀書的時候我注意到,這也是在美國,特別是在知識階層中很多人都認同的一個標準或說法。反過來的說法你一定聽過,批評一個人最狠的一句也就是:你這個人真沒意思真無聊。

不光朋友之間,男女之間我以為也是這樣。當年采訪克林頓的時候,覺得他說的很多話都和他那本自傳一樣,有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嫌疑。但有一句我敢斷定是真心話。當我問及他和希拉裏的關係時,他說“After all these years, we are still very much inter?鄄ested in each other.”(這麽多年過去了,我們對彼此仍然還非常感興趣。)

人與人是這樣,對事情的判斷也應該是這樣。

耶魯法學院有幾個即將拿到法學博士的學生告訴我,他們準備一畢業就到中國生活兩年,學習中文,了解文化,也許再幹點什麽,掙點兒錢再四處遊曆一下。以他們的學曆在紐約、華盛頓找一個年薪十幾萬美金的工作易如反掌,可為什麽偏偏要做這樣的選擇呢?

他們的回答非常簡單:“中國現在這麽讓世界關注,到中國生活兩年,學會中文,會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我說那你不掙那十幾萬美金的高年薪了?回答是: “錢,以後有的是機會掙,趁年輕的時候,要讓自己高高興興地做一些最有意思的事。”

他們的這種想法和做法在他們的同齡人中很普遍。同樣是耶魯法學院畢業的克林頓當年也是選擇跑到英國,連讀書帶玩一兩年。

而我們中國的年輕人呢?似乎不少是大學一畢業就攢錢、找父母要錢或者借錢買房子,然後把自己變成一個不敢冒險、小心謹慎、天天想著供房供車的人,成就了幾個富豪榜上的地產商,卻失去了年輕人該有的朝氣、勇氣和隨之而來的各種機會和可能性。在發達國家,幾乎沒有大學一畢業就買房的情況,一般都是到了三四十歲事業有成之後才會考慮買房子這檔事。

我們是還不夠自信,還是太缺少安全感了?要不然就是膽子特別大的,被媒體上天天熱炒的暴富明星們弄得渾身發熱,蠢蠢欲動,一畢業就要“創業”,咬牙切齒要成為下一個比爾·蓋茨、陳天橋。

當然,地產業蒸蒸日上,年輕人瘋狂創業,中國的GDP也跟著漲了幾個點。但這幾個點的機會成本是:我們少了很多很多有意思的中國人,有意思的事也會變得越來越少。我們本來可以更和諧的社會也就多了很多遺憾。

這篇關於做一個“有意思”的人!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故事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