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生活的厄運

Feb20
今年清明節的時候,我本家的侄子誌偉打電話給我,想跟我一同回故鄉祭奠自己的父親母親。他知道,在清明節這一天,我是一定會回去祭奠父母的。
  
  沒有多久,他就帶著自己的妻兒到我的家裏來了,我們一同踏上了回鄉的路。誌偉山東大學畢業以後就職在省裏的機關做公務員,他的妻子是濟南人,學計算機的,是一家公司的白領,小日子很美滿,兩人的事業也風生水起。
  
  看著這個過早成熟的年輕人一路走來,我從內心裏感到欣慰。
  
  十多年前,那是一個酷暑的夏日,我從省城趕回故鄉看望年邁的母親。沒有電,也沒有風,四合院裏悶熱難耐。我扶了母親到村口的路邊乘涼。我給母親扇著扇子,講著外麵的故事,母親沉浸在母子相見的天倫之樂中。
  
  這時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從田野走來。他背著一大筐青草,手裏還牽著一隻山羊。這是誰家的孩子?怎麽還割草?怎麽沒有去上學?“我一連串的問母親。
  
  “你還記得你二明哥吧?和你哥一塊去當兵的那個,回來二年就得病死了,媳婦改了嫁,就這一個孩子跟著他大爺。”
  
  一個孤兒。離開故鄉十多年,對故鄉的許多事我都陌生了,但我向來是以為鄉人們都早已過上了寬裕的日子。而這個孤兒,在其他孩子都去讀書的時候,他卻去放羊割草,我想他的大爺該有責任的。
  
  把母親扶回家,我即尾隨著那孩子走到了他的家裏。他還住在他父母住的院子裏,隻有他一個。這個院子我曾經很熟悉。那時我還生活在故鄉。二明哥是個愛讀書的人,經常買些小說和畫書,我便常約了夥伴去,看畫書,聽他講故事。後來二明哥去當了兵,這個院子就冷落了。再後來二明哥複員結婚,這個院子又熱鬧過一兩年。但不久我即考學走出了故鄉。但我卻以為二明哥和他的家人一直是美滿的生活著。沒有想到二明哥早已去世,他的孩子成了孤兒,這個昔日熱鬧的院子竟是這樣的冷落了!
  
  這是三間普通的土房子。這種房子10年前全村家家都是一樣的,但現在早已都拆掉建了磚房,這恐怕是全村唯一的土房了。房子經過十幾年的風風雨雨,斑斑駁駁,幾欲倒塌的樣子。但院子裏還是打掃得幹幹淨淨。靠南麵堆了一垛幹草,有一個羊圈欄,還有一個兔窩。羊圈欄裏有兩隻山羊,兔窩裏有五隻長毛兔,這些動物為這所院子增添了許多生命的溫暖和熱鬧。
  
  孩子叫誌偉,一個響亮的名字。房間裏沒有什麽東西,隻有一張床和一張桌子。但桌子上床上都堆滿了書和畫冊。這些書原有二明哥的,也有現在的,而且還有幾本小說、散文選,也有幾乎全套的小學中學課本。
  
  “這些書,是你買的?”
  
  “不是,是學校裏的老師送給我的,老師讓我在家裏自學。”
  
  “你割草不影響上學嗎?”
  
  “我不上學。”
  
  後來孩子告訴我,他上到三年級。母親改嫁後沒有錢交學費,大爺家學生多沒有錢,就不上了。“但是,”他說:“我寫作文,你看,老師都說我寫得好,學校裏的學生都來抄我的。”
  
  這是一本用那種灰色的包裝紙訂成的本子,有一厘米厚,裏麵密密麻麻地用圓珠筆寫滿了字。我一頁一頁地翻下去,越翻越慢,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雨後的草地》,《小山羊》,《我的小白兔》,篇篇文章都浸潤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對自然對生命的熱愛。到最後,我數了數,有四十多篇。
  
  我想帶走這本小冊子,我相信省城裏的編輯和作家們會為這樣一個孩子的作文感動。可是小誌偉卻不讓帶。他說帶走了夥伴們來抄作文時就沒有了,他們就不來玩了,後來他又說他可以寫,我答應複印後再給他帶來。我們因而達成了協議。
  
  回到家裏我對母親說,我放些錢給孩子,讓他去學校讀書。母親說去年鄉裏就給他錢,但他大爺勞力少學生多不讓他上學,讓他幫助幹農活,沒有人能說得通。
  
  後來,誌偉的那些作文我陸續整理出來推薦給幾家報刊發表。這是些稚拙而真誠的文字。當時臨告別的時候我對誌偉說,要堅持讀書堅持寫作文,也要學好其它課本上的知識。誌偉說白天幹活晚上就看書寫作文,寫白天做的事,課本上不明白的知識有時問夥伴,有時問老師,天天都寫作和學習,已經習慣了。
  
  知道了誌偉這個孩子,以後我每一次回鄉的時候都去看他,也給他帶一些書籍。每一次見麵,他都十分高興和振奮,給我詳細匯報自己的進步。在我見到誌偉那一年的六年以後,他已經自己學習完了全部高中課程,我鼓勵他參加高考,我相信他能考出好成績。
  
  果然不出我的所料,那一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被山東大學文學院錄取。
  
  一位西方哲人說過,當生活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一定給你打開了另一扇窗。看著我身邊的這個青年人,我想起這句話。我想,誌偉的眼前,是一片多麽遼闊的世界啊,而這一切都要感謝生活的厄運!
  
  文/魯先聖 這篇關於感謝生活的厄運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故事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