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的力量

Feb20
著名心理學家傑斯寫過這樣一本書:《孩子,我不是完美的,但我是真實的》。他在書中說:“讚美如同陽光一樣,沐浴著人們的心靈。沒有他,我們無法成長。可是我們當中的很多人,總是記得對別人進行挖苦諷刺,卻不記得去讚美別人。”
  
  回望我們自己的生命曆程,在許多人生灰暗的重要時刻,有多少足以改變我們的命運,讓我們至今心潮澎湃的讚美,依然珍藏在我們記憶的深處?
  
  19世紀初,英國倫敦有一位很普通的青年人,他夢想自己在將來能成為一名為世人敬仰的作家。但是,青年人很不幸,一生坎坷,中間輟學了四年,父親又因無法償還債務進了監獄,他經常因為沒有飯吃而挨餓。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為了生計,母親托人讓他在皮鞋作坊當學徒。16歲時,又在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但是這些工作薪水都很低,不要說用來貼補家用,除了自己吃飽肚子就所剩無幾了。後來,他自己找到一個工作,在一個老鼠滿地跑的倉庫裏給鞋油筒貼標簽。白天工作,晚上他就跟另外兩個男孩子擠睡在一間陰暗的小房子裏。那兩個男孩子來自倫敦的貧民窟,他們一點也不覺得他的作品好。他很不好意思,擔心退稿遭到工友的嘲笑,就在深夜出去寄稿子。稿子一個個地被退回來,他依舊沒有放棄,終於,一個編輯寫信讓他到編輯部,當麵讚美他說:你的文筆很不錯,觀察很細膩,你就寫你熟悉的底層生活,就一定能夠發表。
  
  編輯的讚美,讓他十分激動,他流著淚水在街上走著,他告誡自己:我是有寫作的天分的,隻要按照編輯的話去做,就一定能夠成為作家。
  
  就是那個編輯的幾句誇讚,徹底改變了這個青年的人生。要是沒有他的讚美,也許這個青年一生就窩在老鼠滿地跑的倉庫了。這個青年就是偉大的英國作家狄更斯。他按照編輯的指引,寫倫敦底層百姓的苦難生活,1836年開始發表《鮑茲隨筆》,這是一部描寫倫敦街頭巷尾日常生活的特寫集。同年,陸續發表連載小說《匹克威克外傳》,數期後便引起轟動。這是一部流浪漢小說形式的幽默作品,漫畫式地反映了英國現實生活。正是由於他苦難的少年時代備嚐艱辛、屈辱,看盡人情冷暖,使他的作品關注底層社會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小說《大衛·科波菲爾》中,就是描寫了自己這一段遭遇。後來,他又以寫實筆法揭露社會上層和資產階級的虛偽、貪婪、卑瑣、凶殘,滿懷激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層社會,特別是婦女、兒童和老人的悲慘處境,並以嚴肅、審慎的態度描寫開始覺醒的勞苦大眾的抗爭。
  
  無獨有偶,幾乎就是同一個時期,還有一個男孩子也在雜貨店裏幹活,他不得不每天5點鍾就起床,然後幹14個小時的活,工作又枯燥又勞累,他早就受夠了這一切。兩年後,他終於忍無可忍,給自己過去的校長寫了一封信,說明自己的情況及自己近期的絕望,他告訴校長,自己甚至都活不下去了。校長回信安慰了他,還讚美他從小就是一個聰明而有天賦的孩子,應該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還讓他到學校來當老師。
  
  校長的一席話徹底改變了這個孩子的一生,也為英國文學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筆,這個男孩子就是很多暢銷書的作者——著名作家韋爾斯。
  
  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讚美他人或者被他人讚美。從內心讚美他人,就如同給他人送去溫暖和陽光,會激勵他人重建自信和理想;而接受他人的讚美,則會讓我們撿回失去的夢想。
  
  文/魯先聖
  
這篇關於讚美的力量的文章,11i到此已經介紹完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1i部分文章為網絡轉載,部分出處不明,如果有相關文章無意侵犯閣下之權益,希望來信說明!


由11i發表於 2018年02月20日,歸檔到目錄勵誌故事
相關的標簽:

Leave a Comment